当前位置: 首页> 县区政协> 凤庆政协
让“滇红之乡”文化标识更加鲜明——凤庆县政协文史工作小记
发布时间:2025-07-07 20:00:00     来源:《云南政协报》2025年7月5日03版 阅读次数:86

在滇西腹地,有一片孕育着千年文明与红茶醇香的土地——凤庆,这里既是“滇西文献名邦”,更是蜚声中外的“滇红之乡”。近年来,凤庆县政协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耕文史沃土,将文史工作视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基础工程,推动文化的系统挖掘、抢救保护、活化利用,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时代光彩,为凤庆县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

描绘蓝图 让文化根脉“立”起来

纲举则目张。面对丰厚文化家底和部分史料散佚断层的现实挑战,县政协清醒认识到,做好文史工作必须规划先行。对此,县政协紧扣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滇红茶文化”,精心制定《凤庆县政协文化文史工作规划议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如同一幅文化画卷,清晰规划了未来文史工作的路径图:充分发挥徐霞客研究会与滇红茶文化研究会的智库作用,凝聚茶人雅士智慧;深度参与滇红茶史料研究,让滇红茶香气飘向四方;编撰系列茶叶史料,为历史留下鲜活注脚。

在《方案》的指引下,县政协文史工作蹄疾步稳。截至目前,县政协已出版文史资料28辑,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史资料库,为社会各界了解凤庆、研究凤庆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

协同联动 让文史工作“活”起来

一直以来,凤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县委将文史资料挖掘保护列为全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在县委领导下,全县文史工作形成“政协牵头、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生动格局,并逐渐使文史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书斋”融入“社会”。

组建由县政协主要领导挂帅的文史工作专班,为文史工作保驾护航;由县文联牵头举办“感悟经典”书法展、诗词创作大赛,以艺术形式再现历史瞬间;组织文史专家和政协委员重走茶马古道,感悟先辈的艰辛与荣光;组织开展文史知识进政协机关、进委员讲堂、进涉茶企业等活动,让尘封的历史走进大众生活,增强文化认同……

县政协坚持“四亲原则”(亲历、亲见、亲闻、亲查),以脚步丈量土地,以笔墨记录春秋,一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书籍相继问世,如《滇红源》《滇红凤庆》等。这些书籍让滇红茶故事从档案馆走向大众视野,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深耕细作 让历史典籍“新”起来

出精品,是文史工作的灵魂所系。县政协秉持工匠精神,在史料挖掘上求深、在编撰精度上求严、在呈现方式上求新,深耕细作,让沉睡的典籍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呈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2025年3月,由县政协倾力编撰的茶文化力作《滇红源》面世,填补了滇红茶历史研究的空白。这部堪称凤牌“茶经”的著作,洋洋洒洒13万字,精心编排7卷,收录权威研究文章66篇,并配以123幅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向世人系统勾勒了滇红茶从“抗战茶”到“振兴茶”的百年轨迹。《滇红源》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首次披露了一批极具价值的原始档案,比如吴觉农书信、中央办公厅复信等档案,让“滇红精神”有了可触摸的历史肌理。

与此同时,县政协编撰的《人文凤庆(初稿)》、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徐霞客在临沧凤庆十二日》系列短视频、徐霞客研究会组织的“重走茶马古道”活动,更让滇红茶文化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一杯滇红承载着家国情怀,一部史料串联起古今文明。县政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深耕文史沃土,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之桥,让“滇红之乡”的文化标识愈发鲜亮,让精神火炬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