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拉祜哦喂,唱起来,跳起来,搭起手,拉起来……”六月中旬,骤雨初晴。在耿马自治县大兴乡那卡爬小组,一场名为“唱响‘爱在那卡爬’,共绘山寨美如画”的助“双推”协商议事正在开展。来自县教育体育局的王贵斌老师领着8名拉祜族幼儿,同唱自己创作的儿歌《拉祜好》,把协商议事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肩并肩:同上一堂暖心课
大兴乡龚家寨村那卡爬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山寨,距大兴乡政府35公里,平均海拔1826米。过去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这里的拉祜族群众与外界交流少,导致部分村民不会讲汉语,严重阻碍了与外界的交融。全村190人中,至今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为改变这一现状,让新生代的拉祜族有一个与外界互通共融同步发展的美好未来,开展双语教学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之一。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基础,通过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还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拓宽就业渠道,使其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20年来,毕业于耿马职中的当地村民罗老二,以普及汉语推广为己任,在“双语”学前教学班代课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帮助学龄前孩子熟悉、学用规范汉字汉语和普通话,逐步消除拉祜山寨新一代人与外界语言不通的障碍。议事会上,建立双语推广教学机制成为协商的主题之一。这个提议一经县政协委员、大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瑞婷提出后,就得到了议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大家认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是制约这个拉祜山寨发展的拦路虎,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当地群众外出务工“出不去”,大都只能在家务农,群众接受科学种养殖技术培训的进度慢,导致产业发展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不够牢固。持续深入地开展双语教学,加大规范汉字和普通话在这一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力度,才能让各民族肩并肩共同谋发展,才能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成果,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手牵手:共讲一席知心话
拉祜族是直过民族之一,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需要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搭一把手,让他们跟上发展的步伐。这其中不仅需要教育支持,还需要政策与资金支持。来自龚家寨村驻村工作队的云南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林登贵老师说,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学院自挂钩龚家寨以来,投入了近千万资金,目的就是要在这一地区实现产业转型,走深加工之路。而教育程度决定了认知高度,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当务之急就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同。那卡爬小组组长罗老三表示,要发挥好带头人作用,带领群众开展培训,发展产业,共同致富。代课教师罗老二说,乡村要发展,教育须先行,自己一定会坚守初衷,让汉语汉话在这一片拉祜山区进一步普及推广。其他参会人员一致认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让拉祜族群众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电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繁荣。
心连心:齐唱一首同心歌
“拉祜人家那卡爬,高高山坡开荞花,牛羊成群满山洼,青山绿水美如画。”这是王贵斌老师创作的歌曲《爱在那卡爬》中的一段歌词,歌中对这个山寨的描写令人心驰神往。县政协委员刘龙云在议事会上心生感慨,他说,自己先后三次来拉卡爬,感觉每次都有新变化,这是国家开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也是当地群众自身努力的结果。山寨今后要变得更美,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提升,村民的内生动力还有待增强。县政协委员刘龙云认为,拉卡爬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硬板路修通了,砖混房盖起了,路灯亮起来了,但村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牛羊粪便、污水乱排乱放,家庭庭院乱摆乱丢的现象突出。必须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建立村庄治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这个拉祜山寨才会变得“如画”一般越来越美。
会议主持人、耿马县政协秘书长刘映军归纳了三条协商意见,即:建立“双语”推广教学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机制,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和美乡村。与会人员鼓掌通过了建立“三个机制”的协商意见。大兴乡党委书记张昌赛在交办协商意见时认为,这场协商议事会议的协商意见,是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把脉定向,我们党委政府一定会认真落实并加以推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和华到会指导并指出,要尽快落实好“三个机制”,让拉祜群众在融入各民族共同发展中肩并肩、手拉手、心连心,在和美乡村的道路上迈开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