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临翔区政协在圈内乡斗阁村召开以“探索‘封山育菌’科学管护机制 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议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区政协副主席李华静、文教委负责人、部分区政协委员,乡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长商户代表和学校、学生代表等共36人齐聚斗阁村杨家大院,共商“封山育菌”机制,共谋农文旅融合发展良策。
近年来,圈内乡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凸显,加之2024年圈内乡频发森林火灾,已严重威胁到森林资源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亟须统筹兼顾治理与发展,破解这一难题。而昔木村野生菌保育促繁的成功实践,又为圈内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此次会议聚焦“封山育菌”科学管护机制,力求找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
会上,区政协住圈内乡委员履职组组长、圈内乡党委副书记郭应馨介绍协商议题背景情况,并提出初步意见建议。乡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长、群众代表等13名协商主体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期盼进行了阐述,大家围绕如何有效实施“封山育菌”,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热烈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纷纷提出了符合圈内乡村实际的宝贵建议。
“我挂钩昔木村,昔木村是圈内乡首个尝试‘封山育菌’的村,为什么要‘封山育菌’?源于我们在森林火灾频发、群众乱砍滥伐松木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壮大林下经济的思考,而利用好圈内乡野生菌品质好、经济价值高这个优势就是一个突破点,也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支持,2024年尝试可食用野生菌保育促繁513亩,截至目前,昔木村‘封山育菌’面积已经突破1000亩,村集体投入3万多元安装监控设备、设置围挡等,群众收入45万元左右……”
“目前大部分区域存在掠夺式、无序采集现象,菌窝遭到破坏,菌种资源面临枯竭风险。对采集区域、时间、数量、方法的规范管理力度不足。”
“刚开始可能感受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规模逐步扩大,加上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不但可以挣‘菌子钱’,还可以挣‘旅游钱’。”
“不能再各吹各的号,建议可以由村里面牵头,注册一个像‘圈内野生菌’这样的公共品牌或者合作社,选定一至两个片区作为核心区进行管理,以产出优质菌菇。”
“我觉得可以打造生态科普课堂,组织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菌类采摘活动、了解菌类生长知识等,让游客品尝特色菌类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结合杨家大院和‘封育区’周边优美的森林景观,开展森林徒步、观菌摄影等活动。规范化的封育管理以及对采摘标准的广泛宣传,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误采误食毒菌的风险。”
“圈内乡的菌子在临沧比较受欢迎,好多人买菌子就认圈内乡的。随着圈内乡菌子名气的增大,一些不法商贩将外地菌子运来圈内乡,冒充圈内乡菌子高价售卖,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又损害了圈内乡菌子的金字招牌,这个问题也要重视起来。”
“在圈内乡探索‘封山育菌’建立科学管护机制的过程中,区林业和草原局依据相关规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技术支持与规划指导,同时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计划编制出台区级‘封山育菌’管理办法和采菌标准。这不仅为山林资源的科学管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是在平衡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找到了有效路径。”
经协商,会议达成三项共识:打造斗阁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2025年重点以斗阁村为试点,以农户承租的方式选取100亩左右的树林,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前提下,采取“封山育菌”模式,在封闭围挡区做到“六不准”科学化管理(不准毁林开垦、不准挖土采石、不准放牧、不准带火种进入、不准使用农药化肥、不准采集“童菌”及过熟菌)。以“采菌+”的方式,充分挖掘斗阁村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维护、提升杨家大院并常态化对外开放,展示斗阁村历史文化,将斗阁村打造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广带动群众增收。2026年起具备条件的村至少打造1个示范点,全乡示范点不低于10个,带动全乡农户自行“封山育菌”面积不低于2000亩,不合理采菌情况得到基本遏制,防火难度大的森林得到基本管控覆盖。由斗阁村注册成立圈内乡野生菌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野生菌统一收购、销售,畅通采摘、销售环节,逐步打造具有圈内乡辨识度的野生菌品牌。制定完善相关规范和村规民约。由区林草局牵头制定“封山育菌”管理办法、采菌标准等规范,圈内乡政府指导斗阁村(试点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封山育菌”、采菌标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文物、人居环境整治等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群众行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激发参与发展、治理乡村的热情,稳步推进有产业、有文化、有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李华静表示,会后将持续推动协商成果的办理落实,建议圈内乡党委、乡政府按有关程序指导斗阁村打造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齐心协力将此次院坝协商议事会议的协商成果尽快转化,以斗阁村为试点,践行典型引路法,以点带面在圈内乡各村逐步推广,探索党组织牵头、合作社带动、企业参与、村集体和群众广泛受益的“封山育菌”新模式,不断强化项目扶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具有圈内乡辨识度的野生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