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文明节拍 跳出和谐生活
——双江县政协通过院坝协商助力破解“打歌扰民”难题
■ 本报记者 杨丽娅 通讯员 杨新军 俸俊敏 杨绍波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打跳”普及性广、参与者众多,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打跳活动规模不断扩大,部分打跳团队音响音量过大,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双江县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题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广场舞活动》的提案,建议建立健全打跳活动管理机制,加强对活动场地和时间的规划管理。为进一步提升提案办理质效,县政协组建专项调研组,深入该县勐勐镇、沙河乡等打跳集中区域,走访了3个社区、4条商业街区,梳理出打跳活动报批程序不规范、基础设施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噪声扰民、存在用电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为助力破解打跳活动造成的“健身”与“扰民”之间的矛盾,县政协决定将提案办理协商与院坝协商相结合,以“一案双商”的形式,组织召开院坝协商议事会议,通过深入协商讨论,助推形成涵盖制度规范、精准管理、文明自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守护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日前,在县政协的组织下,一场以“协商出良方 健身不扰民”为议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召开。部分县政协委员、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打跳团队负责人、社区代表等围坐在县政协议事厅,直面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当前,各类打跳活动主要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规章制度不完善、用电安全隐患大、噪声扰民等问题。”会上,县政协委员、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松率先发言,直指问题所在。
随后,县政协委员何根珍、李富秀相继发言,提出打歌团队要加强自我管理,在保障自身“健身权”的同时,尊重其他群众的“安宁权”。
针对舞曲音量管控问题,临沧市生态环境局双江分局和双江县公安局、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分别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并建议打跳场地选择要避开学校、医院、酒店等环境敏感区;同时,要建立文明健身公约,既要守护好民族文化根脉,又要守住法律底线。
勐勐镇、沙河乡以及相关社区代表建议,要组建职能部门巡查队、基层治理网格长监督队、群众志愿队三支队伍,加强对打跳团队在用电安全、文明舞蹈、音量管控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建立弹性时段管控机制,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保障群众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共绘“舞步不越界,欢乐不喧嚣”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打跳团队代表则提出,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度建立、时间管控、地点选择上给予指导,让每一曲打歌调都唱响团结与和谐的主旋律。
会场气氛和谐热烈,与会人员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了三项共识:规范打歌团队申报流程;完善打歌活动相关制度,明确活动时段、音量、用电安全、播放歌曲、文明舞蹈、环境卫生、设施摆放等事项;相关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倡导打歌群体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健身设施和环境卫生。
县政协提案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实现了提案办理协商与院坝协商两种协商方式的有机融合,既有民生温度又有法治力度,既守护了“篝火不灭”的文化传统,又筑牢了“和谐共处”的治理基石,取得了宣传政策、引导预期、消除分歧、汇聚众智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