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省政协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在昆明召开,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协商议政。
省政协主席刘晓凯主持开幕会并作总结讲话。
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赵俊民到会通报省政府有关工作情况,听取大会发言并与常委、委员互动交流。
会议期间,12位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围绕会议主题、立足专业领域深入议政建言。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主席李银峰作了题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 推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合作交流》的协商发言。
发言原文如下: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
推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合作交流
(2025年9月8日)
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主席 李银峰
近年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抓手,突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在建机制、搭平台、抓产业、推合作、促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科技合作交流服务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但是,云南区位优势尚未充分释放,开放平台的科技承载能力不足,辐射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支撑产业引领力不强,缺乏标志性项目与产业示范突破;人文交流交往梗阻,智力资源流动不畅;“大通道”优势还未真正转化为辐射带动效能。
为此,建议:
第一,推动开放平台外延,构筑科技合作高地。要发挥全省“2+3+N”产业园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外延拓展,加速构建“境内+跨境+境外”园区开放体系,提升园区科技集聚功能,打造扩大科技辐射的关键支点。一是提升跨境园区枢纽能级。依托沿边“N”个开放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部分沿边州市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增设为云南自贸区新片区,或推动其与云南自贸区联动发展,增强科技辐射动能。二是布局建设境外科创园区。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先行先试,通过购买开发经营权等方式,在境外建立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园、科技合作园等,培育科技辐射龙头。三是拓展科技合作新通道。推进沿边口岸联通工程,加快沿边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总结红十字会开辟缅甸抗震救援陆路通道的做法,持续推动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规模化、效益化运行,打通国内外通道堵点,建设通道沿线科技产业园区,大力推动“交通+新能源”融合发展,延伸科技合作辐射空间。
第二,优势产业协同“出海”,释放科技辐射效能。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和释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绿色能源等资源型产业科技高差迭代势能,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示范产业,服务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提升科技辐射效能。一是做大特色农业产业。依托多年生水稻、马铃薯、甘蔗、橡胶、咖啡、坚果等高原特色农业核心种源技术,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租赁、购买、合作共建等方式“走出去”,以科技赋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缅咖啡走廊、中药材区域性交易中心等一批农业标杆项目,提升粮食种植水平,培育跨国粮商,助力国际减贫,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做强有色金属产业。发挥有色金属领域完备的工业体系、成熟的生产技术、富余的人力资源等优势,联合南亚东南亚矿业企业组建联盟,开发稀土矿等一批“技术换资源”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出海”,形成从矿产开采、冶炼加工到产品销售的产业布局,为国家储备关键战略矿产资源。三是做优绿色能源产业。发挥水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产业优势,开发境外水、风、光等资源,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设绿色能源基地,依托现有跨境电力联网供电项目,配套建设特高压跨境输变电通道,完善当地电力和通信网络,以科技辐射促进区域发展,服务国家能源安全。
第三,促进智力资源外溢,畅通科技交流渠道。以推动科技人才和创新实践双向流动为抓手,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学术等领域交流合作,构建稳定畅通的科技交流网络。一是加强科技交流。将“腾冲科学家论坛”等整合提升为国际品牌,吸纳南亚东南亚专家学者、科学家参与,通过开放平台外延、优势产业外走,推动科技人员、产业工人、创新成果“走出去”,畅通内外科技对话渠道。二是培养“双通”(中国通、邻国通)科技人才。建立跨境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擦亮“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落实好国家、省涉外教育援助的有关政策,扩大省政府奖学金范围,推动解决沿边地区跨境就学难题,为科技发展打牢人才基础。三是以人文交往促进科技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放宽双边科技人员跨境流动限制,支持沿边州市发挥“四缘”优势,鼓励企业先行、文化先行、民心先行、地方先行,提升临沧摸你黑狂欢节、德宏目瑙纵歌节、西双版纳泼水节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在密切民间往来,增进民心相通的同时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