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在昆明召开,围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云南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支撑”深入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省政府领导到会通报我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云南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支撑”有关工作情况,听取大会发言并与常委、委员们互动交流。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并与常委们互动交流、坦诚协商。
会议期间,9位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与会人员重点围绕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上台阶、职业教育提质效、高等教育出成果4个专题进行协商讨论。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主席李银峰作了题为《举全社会之力办好办优脱贫地区基础教育》的发言。
发言原文如下:
一、要在政策供给保障机制上优先突破。乡村振兴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各项政策机制面临调整,要抓住窗口期,做到“三个优先”,为办好办优脱贫地区基础教育争取政策保障支持。一是学前教育要优先考虑。针对乡村普遍存在公办幼儿园无独立编制、独立校舍,挤占义务教育资源等问题,应出台《学前教育法》相关配套政策,优先考虑将农村公办学前教育纳入政府保障范围,让更多适龄儿童享受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二是教育经费要优先保障。针对脱贫地区市县财政资金保障困难、教育经费被挤占、无法直达基层学校等问题,要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专门研究现行县级财政支付机制调整工作,畅通教育资金专门拨付渠道,实现学校运转基本经费以及安保、食堂等校聘人员工资应保尽保。三是师资力量要优先配备。针对乡村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教师专业与任教学科不对口等问题,应出台学科专任教师配置政策,有针对性地统筹和加强思政课、音体美、英语、劳动、信息科技、心理健康等教师配备。
二、要在构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上创新突破。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对脱贫地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以“三化”为突破口,打破城乡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是“集团化”办学。针对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质量差距大,生源分布“城挤、乡弱、村空”和“县中塌陷”等问题,要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每个地区至少打造一所“龙头”学校,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发挥牵引辐射功能,带动更多农村学校强起来。比如,临沧市采取“市一中+市属普通高中+县属公办普通高中+市域内民办普通高中”的“1+N”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一体化教学教研、教师发展、学生活动等管理机制,推动高中教学质量整体性提升。二是“规范化”办学。针对一些学校劳动、科学、体育等课程被挤占,“唯分数”“唯升学”等问题,要完善教育督导工作,实行督教分离,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比如,临沧市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督导10条”,实行全流程跟踪、“面对面”专题研究、当场反馈问题、开具限期整改清单等,确保“双减”政策、“五育并举”不变通、不走样。三是“特色化”办学。针对如何挖掘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运动天赋等特长优势问题,要加大“特色学科”“特色学校”支持力度,因材施教,拓宽脱贫地区孩子的出路。比如,临翔区二中探索体教融合特色化办学模式,培养世界级冠军4名、国家级冠军7名、省级冠军40多名、体育特长生1000多名,为国家输送运动员200多名。
三、要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上重点突破。家庭教育是基石,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延伸,要补齐“三个短板”,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一是补齐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短板。针对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农村孩子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等问题,要结合实际开展普法强基,组建专家指导队伍、开设家长学校,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农村家长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开展起来。二是补齐教育法规执行不严的短板。针对一些家长存在“读大学不如早就业”思想,一些地方出现未成年人外出务工、企业招用未成年人等问题,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把落实《义务教育法》纳入村规民约,让“送孩子上学,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补齐社会力量整合不足的短板。针对农村群众发展教育事业动力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倾斜力度不够等问题,要鼓励企业、社团、各界人士、致富带头人关心支持乡村教育,组织志愿服务团队、返乡大学生提供教育帮扶、志愿服务、假期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等,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比如,临翔区南美乡坡脚村协商建立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依托村集体经济设立“爱心账户”,动员茶企、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资助学,为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