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目的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打造宜居宜业、有韧性、智慧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自2021年临沧市被列为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以来,临沧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注重工作统筹、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创新模式,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10个,完成投资近70亿元,城市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竞争力和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但临沧在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市体检与更新有效衔接不够。全市8县(区)通过城市体检,找准了“城市病”,开列了问题清单,建立了更新项目库,但因城市更新涉及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足,导致体检出的一些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看病”与“治病”脱节。二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城市更新。2021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10个,完成投资近70亿元,除获得上级支持22.95亿元外,大部分需地方自筹和财政配套解决,但由于市、县(区)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了城市更新整体工作的推进。三是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制定了《临沧市城市更新工作方案》《临沧市居住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关于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市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城市更新涉及的城市规划、项目用地、投融资、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等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制约了整体工作推进。
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工作要求,在国家确定的61项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临沧实际,确定61+22项自体检指标体系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查找园区、小区(社区)、街区等不同维度的问题,提出整治清单,编制城市更新规划、专项整治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闭环机制,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
第二,加强工作统筹。进一步发挥市县(区)城市更新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形成上下协同、各司其职、运转高效、推进有力的工作机制,统筹运用城市更新的最新政策和措施,调整和优化不适应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比如:我市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的绿地率、车位比等经济技术指标要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差别问题。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支持,完善“1+N”城市更新体系,研究制定《临沧市运用城市更新政策实施好园区、好小区(社区)、好街区“三好”工程方案》《临沧市高品质智慧化小(园)区开发建设指导意见》。
第三,科学谋划更新项目。对应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以“高品质智慧化商品房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美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等7大工程为重点,做实项目谋划、储备、包装,不断充实优化项目库并实行动态更新。
第四,多元化筹集资金。坚持“落地可实施、经济可持续、创新可示范”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城市更新模式。紧盯国家政策支持导向,以保障性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停车场、污水垃圾、老旧管网改造等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库,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
第五,坚持更新创新和智慧化,突出地方特色。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舒朗通透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打造高品质智慧化园区、居住小区(社区)、街区,创建绿美城市,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度。因地制宜布局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统筹防洪与排涝,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依托公园、绿地、广场、校园等建设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施一批“智慧+”项目,打造临沧宜居、韧性、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