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会议> 全体会议
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丨高云霞:关于中高海拔地区布局发展甘蔗产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02-15 10:00:00     阅读次数:16

图片关于中高海拔地区布局发展甘蔗产业的建议


蔗糖产业一端维系着国家食糖供给安全,是“国之大者”,另一端牵动着蔗农增收、财政增税,是“民之关切”。临沧市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及食糖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位,2024年实现税收2.2亿元,是临沧丢不得、丢不起的重要传统支柱产业。

2024年,全市共有3户制糖企业、3户甘蔗种植(委托加工)企业,建成制糖生产线17条,按现有生产线加工能力计算,需要1083万吨甘蔗原料才能满足糖厂的生产需求。目前甘蔗原料年产约800万吨,缺口达200万吨以上。

近年来,临翔区在抓甘蔗产业过程中发现,各乡镇(街道)土地资源有限、产业争地现象非常严重,甘蔗产业在低海拔或地势较为平缓地区很难再找到“一席之地”。而在条件较为苛刻的中高海拔地区,通过“退桉、园地荒地平整”等方式,能够盘活可利用的土地空间近3万亩。我们在忙畔街道、蚂蚁堆乡、章驮乡等中高海拔地区,以“政府+企业+大户+散户”的合作模式,新种植云蔗08—1609良种近1万亩,新开挖蔗区产业道路120余公里,其中在蚂蚁堆乡白河村1900米的海拔测产达每亩5吨以上,农户亩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到可突破2000元,巩固了临翔区3.8万亩食糖“第一车间”的基地面积,为群众增收、农业增效、财税增长作出了积极努力。

稳基地、稳原料是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的前提,也是临沧发展高原特色产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产业争地”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结合我区发展经验,现就推动中高海拔地区甘蔗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盘活资源“集约化种蔗”,解决“在哪种”的问题

建议在盘清全市可利用土地底数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定蔗区,更加关注中高海拔低效产业的替换区域、面积布局,统筹研究提出土地整治、坡改梯、机耕路、水利灌溉设施项目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分步实施完成,引导甘蔗种植有序、高质量发展。协调指导各糖厂在全市内的原料基地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各糖厂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二、科技赋能“高效化种蔗”,解决“如何种”的问题

坚持“引进”和“研发”两条腿走路,加大丘陵山地地形的农用机具培训及推广力度,提高机械化适用程度。与结对帮扶高校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和生产小型化、轻便化、智能化的甘蔗种植、收割、运输等机械设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采取“用良种、深开沟、盖地膜、配方肥、绿色药”方式,重点推广08—1609、05—51等高海拔优良蔗种,打造县有万亩高产片、乡有千亩示范方、村有百亩样板田的示范样板。

三、全域推动“规模化种蔗”,解决“谁来抓”的问题

坚持政、企、农同向发力,采用“企业+互助组+蔗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延伸糖料蔗综合利用产业链。在蔗区乡(镇)推广“3人4包”工作法,即由1名党政干部+1名村干部+1名技术员组成“甘辅员”队伍,包技术、包农资、包防灾、包督导,按时到挂片蔗地巡逻,及时了解甘蔗生长情况,不断提高蔗农科技管护水平。

四、创新政策“制度化种蔗”,解决“怎样稳”的问题

建立税费规范纳统制度。指导各县(区)将交叉入榨的甘蔗产值税收规范纳入地方统计,协调糖厂在各县(区)成立原料公司,为县(区)级税源培育提供支撑,形成支持甘蔗产业发展提升的良性循环。建立财政奖补制度。指导县(区)以支持蔗区建设奖补方式奖补制糖企业,再由企业兑付到市外、县(区)外相关种蔗乡镇(街道),提高市外、县(区)外蔗农种蔗积极性,避免原料“进不来”“不再来”的问题。建立项目资金扶持制度。统筹整合相关扶持资金,用好国家重要农产品甘蔗生产保护区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甘蔗产业发展得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减轻群众尤其是专业种植大户资金压力,促进甘蔗产业规模化种植,推动甘蔗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发言人:高云霞,市政协委员,临翔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共青团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