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走来的女书记
——记临沧地委第一位女副书记、临沧地委组织部第一任
部长、临沧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唐惠先
唐惠先,临沧第一位女县委书记,临沧地委组织部第一任部长,临沧地委第一位女副书记。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的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怀着对老一辈的崇敬之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多方搜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唐惠先老人不平凡的经历逐渐清晰、鲜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唐惠先,1918年4月出生在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一个地主家庭,13岁以前在家乡小学读书,1935年9月,17岁的她考入南京市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日寇铁蹂躏下,偌大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大批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寻求救亡之路。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唐惠先于同年8月离开了学校,返回家乡梁平,从此书写了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唐惠先回到家乡后,在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了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随着抗日烽火的遍地点燃,激起她抗日救国的决心。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当时很多热血青年的追求,唐惠先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实现奔赴延安的愿望,她背着母亲(父亲已去世),与志同道合的3个女同学共商去延安事宜。她们先到重庆,经多方联系,找到了八路军驻重庆通讯处,表明了去延安的愿望和决心。第二天,她们就顺利拿到了赴延安的介绍信。她们忧国忧民,抗日救国奔赴延安的壮举在家乡被传为佳话。
1937 年 8 月,在南京市立师范办暑假儿童识字班的几位同学。左起:沈如京、谢宝章、刘季瓻、胡瑞林、唐惠先、沈文玉。
1938年1月,唐惠先一行经过3个月长途跋涉,历经艰难万险,冲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终于达到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她参加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的学习,并于同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给抗大四期的题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亲自制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训。“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是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抗大的真实写照。唐惠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军事、历史、统战等课程,并常能聆听到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演讲和报告。大熔炉的洗礼、熏陶、锤炼,使她既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又受到了严格的党性锻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在她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奔赴敌后——冀南抗日根据地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人民武装,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失地,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8 年毛泽东在抗大演讲
1938年11月,唐惠先结束了抗大的学习,服从组织决定,于同年12月奔赴到刘伯承、邓小平等开辟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分别在冀南区二地委巨鹿县、四地委(今河北邢台一带)宣传部工作。在时常遭遇日寇、伪军扫荡的情况下,她和其他同志一道,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所取得的胜利,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1940年9月她又先后到太行二分区平西县、和西县和和东县继续从事宣传工作,并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43年10月,她参加了太行区党委党校整风和太行一区地委整风学习班。1945年6月至9月在太行一地委负责调研室工作。1945年10月在太行一地委整风班任组织科长。1946年7月在河北内邱县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47年5月任河南安阳县委干部科长。1947年8月任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7月,分别任豫西四分区登封县委、巩县(今巩义市)县委组织部长。1949年7月任巩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十余年间,唐惠先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峥嵘岁月里,冒着枪林弹雨,辗转不停的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作,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奔赴滇西南边陲——云南临沧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定》,决定从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原五大解放区抽调干部5.3万名随军前进,到新解放区建立党政军机构,开展新政权的建设。唐惠先再次服从组织安排,于1950年7月南下云南,投身到云南的新政权建设中,从此,她在这块红土地上扎下了根。刚到云南初期,她先在昆明市工作,担任昆明市委市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后又到条件非常艰苦的昭通地区鲁甸县担任县委第一书记。
1952年底,因工作需要她调往西南边疆缅宁地区(今临沧市)工作,任缅宁(今临翔区)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部长,成为临沧史上的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和地委组织部第一任部长;1953年1月任地委委员;1956年1月兼临沧地区妇女联合会主任,成为临沧第一任妇联主任。
解放初期的缅宁,社会情况复杂,阶级斗争尖锐,加之,在1952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发生了在押反革命罪犯捏造事实、栽赃陷害好人的“双、缅、耿联合游击司令部爆动”假案,误捕基层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上千人,造成非正常死亡达数十人。假案牵连的地方,干部群众惶恐不安,社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缅宁县委的威信受到了严重损害。此时的唐惠先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调任后,为了澄清案件真相,还干部、群众清白,挽回不良影响,重塑县委形象,她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反复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摸清了真实情况,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和上级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蒙冤的干部群众得到平反,错案件得以昭雪。
1953年,缅宁县的中心工作是土地改革,这是一场改变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在以唐惠先为班长的县委正确领导下,各阶段政策宣传到位,各阶层得到充分动员,工作抓得细、抓得实,受到了农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好评。通过土改,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焕发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借着这一东风,她带领全县人民发展经济,兴修水利,狠抓生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她注重抓好全县组织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政策,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团结同志,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在党员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按照地委“积极慎重、逐步发展、逐步巩固”的要求,注意在巩固原有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发展新党员,使党建工作健康发展。在党员教育方面,根据省委整党教育的指示和党员思想状况,先后开办整党教育训练班,使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了整党教育培训。
1954年9月,唐惠先根据组织的安排,参加了中央党校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结束后,调云南省委审干办公室工作,任副主任。1956年12月调省政府人事局工作,任局长。1957年9月,唐惠先再次调临沧工作,先后任临沧县委第一书记、临沧地委常委、地委书记处书记、地委副书记兼纪监委书记。二进临沧的她虽然职位高了,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锐气没有变,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没有变。她不论是工作和生活都严格要求自己,为临沧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64年4月,唐惠先离开了工作过8年多的临沧,调任云南省妇联副主任。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唐惠先和许多老干部一样受到了批判和冲击。文革中,她被临沧的造反派押回临沧,在客车的顶上跪着批斗,身体被打伤,右手被打断,子女到临沧看望也受到造反派的阻止。文革期间,她“靠边站”达9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奔赴新岗位——云南中医学院
197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会议以后,中央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解放老干部、恢复老干部工作就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同年9月,57岁的唐惠先得以恢复工作,安排到云南中医学院,先后担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直到1982年64岁时离休。在中医学院的7年里,她不顾年老体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众多文革中深受打击的专家、教授恢复名誉,落实政策;将被下放的教师调回学校任教,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发挥专长,为振兴云南中医中药和科研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建立健全学院规章制度,突出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根本,积极培养中药中医人才。2016年7月2日,唐惠先老人在昆明不幸去世。
唐惠先,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考验,历经过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艰苦复杂环境磨练,承受过动乱年代打击迫害,改革开放后仍积极坚持为党工作,一个信念坚定、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可亲可敬的前辈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对革命工作倾注了满腔热血,对临沧发展做出过无私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