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临沧首位布朗族女领导干部——杨双秀
发布时间:2024-10-15 19:44:00     来源:《临沧优秀巾帼人物——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阅读次数:25

临沧首位布朗族女领导干部——杨双秀  

杨双秀,布朗族,生于1916年1月,永德县小勐统镇小勐统办事处大寨社人。曾任一届、二届、三届、五届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县协商委员会副主任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保山专区各族各界人民协商联合政府委员,一届、二届省人民代表。是解放初期永德本地培养成长起来的首位少数民族优秀女干部,她和其他优秀的南下女干部一样,为党和人民作了大量的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让我们铭记她们,并向她们学习,学习她们勇于追求、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她们心系群众、脚踏实地的作风;学习她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格。 

微信图片_20241018141054.jpg

第一位县协商委员会女副主任 杨双秀

不负众望,认真履职

1950年7月,杨双秀当选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并出席了会议;1951年6月,出席保山地区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专区各族各界人民协商联合政府委员;1952年4月20日—5月8日,参加了县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县协商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5月,杨双秀被选为省人民代表,于同年8月出席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5月,她再次当选省人民代表,并于11月出席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1961年4月,参加了县第三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63年10月,杨双秀再度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出席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84年5月,68岁高龄的杨双秀当选为第一届县政协委员。

积极主动,扎实工作

解放前,杨双秀因出嫁多年没有生育,受到封建礼教和家族势力的双重压力,更遭受世人的白眼和挖苦。1950年3月,为实现边疆各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的政工人员在杨双秀家乡,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解放军的使命,受其影响,激发了杨双秀参加革命的念头。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她经常和女政工队员一起唱歌跳舞,和她们相处逐渐熟悉后,更坚定了她投身革命的想法。1950年4月,无儿无女,身无牵绊的杨双秀约上几个同伴一起到县上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刚解放,土匪残余势力祸害百姓的事屡屡发生,但她并不畏惧,毅然前往匪患猖獗,比较危险、条件艰苦的明朗区工作。她和同志们一起靠两条腿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发动各族群众完成当时的中心任务。因工作出色,1952年4月,杨双秀被安排到县委妇女部工作,由于她小时候家里贫困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为提高她的文化水平,培养本地少数民族妇女干部,1953年杨双秀被组织选送到云南省民族学院学习。结业回县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全县正在掀起的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婚姻法》和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热潮之中。同时服从安排、积极行动,深入永康傣族乡的少数民族村寨,与妇女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和政策。在成立各级农会和土改、清匪反霸、互助合作等运动中,杨双秀尽职尽责,多次深入边境南伞、甘塘,做少数民族头人王二和开明人士朱新奇、严正堂、苏正禄、杨方保等人的思想工作,为边境的稳定、安宁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贡献。

服从安排,不计得失

1962年,杨双秀响应上级精简人员的号召,主动提出退职,并递交了申请书。回到农村后,杨双秀仍坚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继续做好农村工作,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各级政府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