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立足一流生态资源禀赋擦亮“天下茶尊”金字招牌——“临沧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云南首个茶叶优势区
发布时间:2024-07-26 00:00:00     来源:《临沧探索与实践——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 阅读次数:16
立足一流生态资源禀赋 擦亮“天下茶尊”金字招牌

——“临沧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

云南首个茶叶优势区

简 介
背景

临沧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全球茶叶产业转型整合升级黄金战略机遇,围绕做强做大“临沧茶”,叫响临沧地域、打造“天下茶尊”为目标,以建设世界一流生态茶园基地为基础,以确保品质安全为底线,以培育扶强龙头为抓手,以整合提升为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金融创新为支撑,文化为依托,工业园区为平台,提升茶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机械化、新型工业化和国际化,构建现代茶业新型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把茶叶产业打造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优势产业。2017年,根据《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关于组织开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17〕8号)文件精神,结合临沧建设百亿元茶叶大产业,打造“天下茶尊”,建设“红茶之都”发展战略,在全市八县(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国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创建工作。2017年12月,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9部委公布了首批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全国6个茶叶优势产区上榜,临沧再获殊荣——“云南省临沧市临沧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云南第一个茶叶优势区。



首届云南临沧“天下茶尊”茶叶节于 2019 年21-22日举办


一、临沧市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第一产业总体情况

二、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茶叶是临沧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最具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临沧生态环境优越,茶树资源丰富,茶叶品质卓越,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黄金带。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141.9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29.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58.1万亩,栽培古茶园11万亩,有机认证茶园12万亩、雨林认证茶园4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12万亩、无公害认证茶园131.6万亩。毛茶产量12.3万吨,其中滇红茶4万吨、晒青茶(普洱茶原料)7.3万吨、蒸青及烘青绿茶1万吨。精制茶产量8万吨,其中滇红茶3.7万吨、普洱茶2.8万吨、蒸青及烘青绿茶1.5万吨。实现茶业综合产值90.7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0.03亿元、工业产值50.33亿元、第三产值10.42亿元。145万茶农人均来自茶叶收入2071元。临沧是普洱茶原产地,滇红茶、蒸青绿茶的诞生地,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市、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临沧市茶园面积占全国3.2%,占云南省的23%,居云南省第二位;茶叶产量占全国的5%,占云南省的30%,居云南省首位;红茶产量占全国的20%,占云南省的60%,居全国、全省首位;普洱茶原料占全省的37%,居全国、全省首位。全市现有获国家生产许可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198户,茶叶初制所2125个。2016年全市茶叶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42亿元;全市在建及建成的茶叶庄园有25个。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凤、勐库、龙润、澜沧江、三宁),中华老字号1件(凤牌滇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凤庆滇红茶),云南省著名商标31件,云南省名牌产品10只。凤庆滇红工业园区是全国第一个以茶叶命名的产业园区;滇红集团、勐库戎氏分别是全国最大的红茶和普洱生茶生产企业;天颐茶源茶庄、临沧和成茶文化庄园、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是全国顶级的茶叶综合庄园。临沧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红茶之都”;2014年获“2014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荣誉称号;2015年经国家商标局批准,获“天下茶尊”商标,并成为临沧茶业公共品牌。2016年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获批准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即“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640 (37).jpg


世界茶王——凤庆香竹箐“锦绣茶尊”,

树龄长达 3200 年,系栽培型古茶树(基围 5.8 米)

三、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优势

(一)资源禀赋

1.生态环境优良。临沧市茶园大多分布在红壤(1300—2200米之间)地带,PH值在4.5-5.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营养元素丰富,最适宜茶树生产,对增强茶树抗逆性及提高茶叶品质尤为显著。临沧市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2大水系,流经我市的澜沧江过境水量401亿立方米,怒江过境水量489亿立方米,全市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条,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31.7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临沧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临沧市具有世界一流的宜茶生态环境,临沧地处北回归线,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总体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是世界上最适宜树围达九人的云县白莺山二嘎子茶生态文明建设茶树生长的地方。临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中国气候学家吕炯称为“世界少有的生物优生地”。198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察临沧后,又提出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构想。目前,吴觉农先生的这一设想在临沧正在变为现实。

640 (38).jpg

树围达九人的云县白莺山二嘎子茶

2.茶树资源丰富。全市有野生茶树群落(居群)80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1万亩,是全球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区域。全市共有4个茶系,8个种分别为:系1.五室茶系Ser.QuinquelocularisChang、大苞茶C.grandibracteataChangetYu;系2.五柱茶系Ser.PentastylaeChang、大理茶C.taliensisMelch、五柱茶C.pentastylaChang、滇缅茶C.irrawadiensisP.K.Barua;系3.秃房茶系Ser.GymnogynaeChang、勐腊茶C.manglaemsisChangetTang;系4.茶系Ser.SinensesChang、茶C.sinensisO.Ktze和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种。有世界上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古茶树——凤庆县锦秀茶祖,是世界上最古老茶农——古濮人种植遗存,树龄已数千年。有被称为古茶园博物馆的白莺山古茶园,保存有茶树从野生、半野生到栽培驯化过程各种类型古茶树180多万株,本山、黑条子、二嘎子等近20种当地品种,是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基因库。有世界大叶种茶发祥地、勐库大叶种茶诞生地——冰岛古茶园,也是全球顶级的小产区古树茶园。诞生了著名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凤庆长叶茶,省级良种邦东黑大叶茶、忙肺大叶茶。更多天然种质资源有待开发。

640 (39).jpg

滇中通往缅甸腊戌的茶马古道——凤庆青龙桥

3.民族茶文化底蕴深厚。临沧居住有佤、傣、布朗、拉祜等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0万,占总人口的40.4%。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汇聚、相融,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尤以佤族文化闻名,全市佤族人口25.5万,占全国的60%,是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是中国人气指数最高的触摸类狂欢节庆。临沧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主要地区,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历史超过五千年。临沧世居民族布朗、德昂、景颇、佤族的共同祖先濮人,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农。临沧是“南茶马古道”的主要起点和主要通道。在悠久的用茶、种茶、制茶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礼、茶俗,为扩大茶叶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中华茶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4.发展规模适度。临沧市现有茶园总面积141.9万亩,建设规模与生产管理条件、环境承载能力、技术应用、管理水平相匹配,全市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发展

5.生产水平领先。临沧位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产地和滇红茶、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中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临沧市茶园基地种植水平、良种覆盖率高,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产茶大市。临沧市茶园总面积141.9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29.3万亩,茶园平均亩产干茶95公斤,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于前列。在茶园总面积中,有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11万亩;有机茶园12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万亩;无公害茶园13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12万亩。全市普遍种植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凤庆长叶茶以及邦东黑大叶、忙肺大叶茶、香归银毫、清水3号和云抗10号等省级、地方良种,良种覆盖率100%。全市茶园水、电、路配套完整,通讯网络覆盖全面,能够满足交通运输及对外联络需求。

6.服务体系完善。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完善,现有3个大型良种繁育基地,满足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种苗供给;全市有9个茶叶科技服务站;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

7.流通设备完善。全市有获国家生产许可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198户,茶叶初制所2125个,产品初加工率达100%。有9个产地交易市场;有专业的大型茶叶仓储物流公司,流通设施完善。

8.销售方式创新。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积极开拓线上、线下两大市场,电商平台、线上销售业务日益扩大;线下市场主攻国内主销区,每年组织企业前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四川等地开展营销活动。

9.拓展国际市场。临沧茶叶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科技支撑

10.机构队伍健全。临沧市是国家茶叶综合试验站以及国家批准成立的193职业技能鉴定所所在地,全市有9个茶叶科技服务站(所),市级和下辖的八县(区)各有1个,全市拥有一大批产业发展人才。同时,市内茶叶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除职业高中、中专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开展茶学外,新增了茶学本科教育。同时,茶园工、茶叶加工工、茶艺师、评茶员等茶叶领域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茶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在科技合作领域上,深入推进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对双江冰岛茶、凤庆香竹箐茶王进行科考,对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进行研究。

11.投入支持有力。市级财政每年度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全市八县(区)财政也预算安排相应的发展专项资金。

12.成果效用显著。自主研发应用了茶叶嫁接改造技术、蒸青绿茶生产工艺、红茶加工工艺等一批技术成果。参与了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滇红茶生产综合标准的制定工作。

(四)质量控制

13.严格落实责任。临沧市成立了“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结合部门职能,强化分工,强化责任,确保质量安全。

14.加强监测认证。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临沧挂牌成立了云南省滇红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升了临沧茶叶风险预警及质量安全应急检验能力,为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全市正在大力推行茶叶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并在全市茶叶产品上积极推行二维码扫描。

15.监管执法到位。工商、质监、食药监、农业、茶叶等部门联动,大力整治规范茶叶投入品市场,积极开展各项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工作,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640 (40).jpg

临沧拉祜族妇女采茶

(五)品牌建设

16.品牌文化深厚。临沧位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饮种茶历史超过3000多年,临沧市获得了“中国红茶之都”“2014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荣誉称号,“天下茶尊”已获国家商标注册;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中国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凤庆香竹箐茶王被成功录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古茶树。

17.品牌成效显著。凤、勐库、龙润、澜沧江、三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凤牌滇红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凤庆滇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全市获认定的茶叶类云南省著名商标33件,云南省名牌产品10只。临沧市茶叶企业在区域外设立专营机构有上千家。

640 (41).jpg

(六)利益机制

18.产业组织化程度高。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较高,2016年,全市有获国家生产许可认证茶叶加工企业198户,茶叶初制厂(所)2125个,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312个,其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户,省级龙头企业14户,规模以上企业35户。全市茶叶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已超过15万吨,企业集群初具规模。同时,集商业、物流、加工、仓储等生产要素为一体,功能配套、产业链聚集的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首个以茶命名的产业园区——凤庆县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初见成效,双江冰岛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永德普洱熟茶加工区已具雏形。

19.构建利益机制。在茶叶产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2016年全市145万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2071元,广大茶农切实享受到了茶叶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七)绿色发展

20.资源有效利用。主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畜禽粪污,大力发展农家肥,促进可持续、循环发展。

21.绿色生态防控。近年来,临沧市大力推行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市政府制定文件和制定规范,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行机械除草、黄蓝板、杀虫灯、有机肥、农家肥等绿色生态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临沧茶叶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建设生态茶园面积80多万亩。

(八)管理保障

22.加强组织管理。市政府成立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政府管理茶叶产业发展的独立议事机构,全市八县(区)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同时,市级及八县(区)还组建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茶叶产业发展。全市制定了“十三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红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工作任务列入部门和县(区)年度绩效考核,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专项督查,为临沧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活动为契机,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全球茶叶产业转型整合升级黄金战略机遇,围绕做强做大“临沧茶”、叫响临沧地域、打造“天下茶尊”为目标,以建设世界一流生态茶园基地为基础,以确保品质安全为底线,以培育扶强龙头为抓手,以整合提升为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金融创新为支撑,文化为依托,工业园区为平台,提升茶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机械化、新型工业化和国际化,构建现代茶业新型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把茶叶产业打造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优势产业。

(二)发展目标

规模目标。到2020年,实现“5-15-150”的目标,即茶产业管理投资基金规模5亿元以上;茶叶产量15万吨,其中红茶5万吨;精制茶产量9万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150亿元,其中红茶综合产值50亿元。把“临沧茶”打造为行业公认的一流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把临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茶叶产业中心,成为世界闻名的“红茶之都·天下茶仓”和“世界茶源·天下茶尊”。

品牌目标。到2020年,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8件,云南省著名商标40件,云南省名牌产品20只。

庄园目标。建成至少3个国内一流的茶叶生态文化产业园,30个运行健康的茶庄园。

市场目标。建成万吨级茶叶交易市场3个。

企业目标。到2020年,培育规模以上企业70户,其中,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20户,培育2-3户企业上市。

资源目标。到2020年,通过各类认证的茶园面积130万亩,其中,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30万亩,通过雨林认证的10万亩;建成500亩茶树良种母本园,拥有临沧80%以上的良种母本;组建中国红茶研究院,建成国家红茶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成临沧市茶叶样品收藏馆(含体验、茶文化推广功能)。

640 (42).jpg

临沧千年野生古茶树王

(三)发展阶段

在十三五阶段,临沧市茶产业需要有节奏地发展,把握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推动临沧茶产业均衡持续发展。

1.阶段一:打基础(2016-2017年)。明确发展思路,做好四个保障,在思想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方面打好基础,打造出强有力的临沧地区茶产业发展的支撑运营平台。推动临沧市重点项目:打造仓储物流中心、成立茶产业基金与推动新三板挂牌、加强人才培养、明确区域公用品牌及品牌体系并组织各方力量实施品牌推广。

2.阶段二:调结构(2018-2019年)。在形成四大茶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引入更多资源,加强引导和管理,提升园区经营质量,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茶产业园区。进一步集中扶持临沧市新三板挂牌企业、领导型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大力提高品牌茶比例,提高经营品质。

3.阶段三:强产业(2020年-将来)。进一步优化茶庄园经营管理水平、茶农组织、认证体系建设、科技研发投入、古树茶公司发力引入更多产业资源,提高资本实力。将自然条件下的原产地仓储物流中心,充分融入互联网+,达成智能化水准,成为临沧茶产业发展的业务核心平台、云南茶产业的重要枢纽。

(四)发展重点

围绕世界一流国际茶叶产业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重点要在十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640 (43).jpg

双江野生古茶树群落

1.以茶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为重点,在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积极与金融、投资等机构合作,设立4只规模10亿元以上的茶产业投资基金,市级设立1只,凤庆县、永德县、双江自治县各设立1只,并对应成立国资控股的茶产业投资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承担公用投资项目建设。茶产业基金主要投资4个方向,一是支持茶叶产业纵向、横向整合;二是培育1-3户企业主板上市,3-6户企业新三板上市;三是重点支持临沧国际茶叶仓贮交易中心、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转型升级及滇红茶黄金走廊、双江冰岛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和永德现代普洱茶产业园区,以及勐库冰岛茶小镇、昔归普洱茶小镇、滇红小镇、鲁史古茶马文化小镇、翁丁葫芦小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用于茶博园(馆)、茶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产业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创作传播。要用好政策和杠杆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进产业整合,率先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培育十亿级、百亿茶叶企业,打造世界级企业和品牌。

2.以标准化、清洁建设为重点,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产品质量安全是茶叶产业的生命线,要积极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控制新模式、新方法,利用好现代生物科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茶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控制体系,防范和杜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一是强化茶园基地认证,推进茶园管理标准化。要以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展有机茶园、良好农业规范(GAP)、雨林联盟、绿色食品、无公害茶园等茶园基地认证,认证覆盖率必须达到100%,到2020年有机茶园达到20%以上。二是要积极推广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和茶园绿色管理技术。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统防统治,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诱虫灯、色诱和性诱板,以及吸虫机、割灌机、修剪机、采茶机、中耕机等茶园机械,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控制茶园病虫草害,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杀虫剂,不使用除草剂。构建茶园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茶园良好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实现茶园绿色管理。结合洁净临沧建设,以村、组、合作社为单位,建立和完善茶园及其周边区域垃圾处理系统,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清洁卫生管理制度,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杜绝工业垃圾,打造洁净茶园。三是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强化茶叶生产企业(SC)管理监督,严格按规范定期、不定期检查、检验、监督,坚决取缔不按规范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条件不达标企业。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0、ISO22000、HACCP等认证,力争2020年前认证覆盖率达到100%。规范茶叶初制加工,实行全程清洁化生产。制定临沧市茶叶初制加工良好作业规范(GMP)和茶叶加工厂良好作业规范(GMP),作为地方标准强制执行;四是强化农资市场管理监督整顿。定期进行农资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国家明文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肃查处向茶农推荐使用含有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农药经营单位对国家规定限制使用的农药要建立销售档案,注明品名、销售数量、用途、使用区域、防治对象等要素,并要履行告知义务,以备必要时进行追溯。建立农药经营诚信档案,杜绝违规经营、无证经营等现象,对违法经营农药的要依法取消经营资格,对造成严重后果触犯刑法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五是强化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制定实施临沧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系统,实现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全覆盖,检测控制指标与国际同步接轨。制定临沧市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临沧市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处置系统;六是推进数字化茶山、数字化加工厂、数字化产品建设,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对茶叶生产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监控,建立产品数据库,通过二维码可追溯产品全程信息。七是做好茶叶质量安全预警,制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40 (44).jpg


临沧鲁史古驿道形成于 1302 年,是内地通往边境的通道,唐宋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

马帮运输线,清朝民国时为茶马古道,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

古道第一镇”

3.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打造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优质茶叶加工基地、茶叶深加工基地和国际茶叶仓贮交易中心。要立足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思路,利用全球茶叶生产资源、市场资源和国内外资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叶产业园,实现全球采购,临沧制造,全球销售,打造茶业全产业链。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融资平台、产品开发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文化创意传播平台,推动茶叶深加工、茶籽综合利用和产品跨界开发。全市重点布局建设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双江冰岛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永德现代普洱茶产业园区、沧源茶文化佤文化旅游园区等4个茶叶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转型升级,围绕中国红茶第一县建设,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进行产业纵向、横向整合,促进“三产”融合,建成全球最大的红茶产业园。加快双江冰岛茶生态文化规划建设步伐,围绕中国古树普洱茶第一县建设,充分做强古茶树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把冰岛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驰名中外的顶级生态古树茶生产基地、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和国际普洱茶仓贮交易中心。规划建设永德现代普洱熟茶产业园区,建成中国最大的现代普洱熟茶产业园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洱熟茶加工、仓贮、交易中心,把永德县建成中国普洱熟茶第一县。规划建设沧源茶文化佤文化旅游园区,推进茶文化、民族文化与旅游休闲体验融合创新,结合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翁丁葫芦小镇建设,打造特色休闲养生产业。要努力把产业园区建设成省级工业园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农村—城镇综合体示范基地和国家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示范基地。把园区打造成茶叶企业孵化中心,十亿级、百亿级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基地。推动茶叶产业园区建设与勐库冰岛茶小镇、昔归普洱茶小镇、滇红小镇、鲁史古茶马文化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滇红茶黄金走廊等茶叶特色产业带建设相结合,与茶叶产业精准扶贫相结合,成为茶叶产业链发展的中心枢纽,成为茶业界的硅谷。

640 (45).jpg

茶马古道图

4.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茶园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大茶园。茶园基地是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只有基地规模领先,才有规模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才有话语权,才有资格谈市场占有率领先。把优势做得更优更强,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广泛吸收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种植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好茶农、企业、投资者基地建设积极性,协调好茶农、企业、投资者、消费者和政府各方利益,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茶叶庄园,组建茶叶生产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庄园(合作社、协会)+茶农+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建设基地,推进茶叶基地组织化、规模化、生态化、特色化。按照《临沧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的标准,加快推进现有茶园生态化改造,新建生态茶园60万亩,全市建成高原特色生态茶园200万亩,把临沧打造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茶园。

640 (46).jpg

天堑·茶马古道

5.加快资源及市场整合,打造世界一流茶叶企业。没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就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茶叶产业。要整合生产资源、市场资源、金融资源和政策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鼓励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创新商业模式,用好市内市外资源,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红茶企业、普洱茶企业、绿茶企业、原味茶饮料企业、茶粉企业、茶籽综合加工企业及跨界产品生产企业。既要打造十亿级、百亿级大而强茶叶企业,也要培育小而美茶叶企业,培育多元化适应市场竞争的茶叶企业集群。茶叶企业要积极组建茶叶专业合作、建设茶叶庄园,与茶农成为命运共同体,建立安全可靠原料基地。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有机农业、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雨林联盟、道德贸易联盟、公平贸易等认证,建立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企业工作队,为龙头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640 (47).jpg茶马古道图

6.以临沧国际茶叶仓贮交易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把临沧打造成全球最大茶叶营销中心。以临沧城为中心,辐盖全市,以全新模式建设30万吨以上规模“原产地,恒春仓”,具备仓贮、交易、融资、质押、监管、评估、物流配送等功能,完成茶叶专业仓贮2.0版升级转型,建成为生产商、销售商、购物平台商、商品交易所、投资者、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变市场末端为前端。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应现代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贮存发酵进程、微生物生长、仓贮环境等因子进行精准调控,实现全程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制定茶叶专业仓贮国家标准和产品鉴定标准,引领茶叶专业仓技术进步,占领茶叶专业仓贮技术和产品鉴定技术制高点。要积极与购物平台商(B2B、B2C)、商品交所、投资者和物流公司深度合作,尽快提升仓贮交易规模。要积极与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机构合作,启动第三方质押监管服务。要积极探索创新茶叶产业金融服务模式,推进茶叶证券化、货币化,变茶叶存量为现金流量。要围绕全球最大的茶叶营销中心建设,销区市场与产地仓贮交易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传统市场与新兴潜在市场、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渠道营销市场与会展销市场等多方发力,立体开拓,打通产业链。要高度重视会展营销,充分发挥会展营销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巩固渠道、招商引资功能,市政府组团外出开展会展营销每年不少于3次,凤庆、双江、永德县政府组团外出会展营销每年不少于1次。要把临沧打造全国重要的茶叶会展营销中心和茶叶会议中心,举办好临沧国际红茶节、双江冰岛茶会,利用好亚洲微电影节、临沧边交会、沧源摸你黑狂欢节开展茶业展销宣传推广。举办永德普洱熟茶节或永德普洱茶国际茶人会,恢复举办临沧茶文化博览会。要积极向外争取,每年在临沧至少举办1个全国性或国际性茶会。由国资投入运作,在一线城市和主要销区城市,设立临沧茶传播体验中心或临沧茶博物馆,作为临沧茶宣传推广阵地,提升宣传推广公信力。

640 (48).jpg

高优生态茶园

7.加快临沧城市品牌、茶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整合传播,打造中外驰名品牌。“天茶尊”“天下茶仓”“红茶之都”是茶业品牌,更要作为临沧城市品牌整合传播。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手段,传播推广凤庆滇红茶、双江古树茶、永德熟茶、耿马蒸酶茶等茶类区域公用品牌,强力打造冰岛、昔归、锦秀、白莺山、忙肺、马鞍山、怕迫、户南等系列小产区古树名山茶品牌,把冰岛、昔归打造成普洱茶顶级名山,把锦秀、白莺山打造成红茶、白茶顶级名山。挖掘品类品牌,做好中国红、经典58等品类品牌保护。支持企业进行品牌策划传播,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要创新品牌打造传播方式,使用现代品牌整合传播手段,依托专业团队,多渠道、全方位整合传播临沧城市品牌、茶业公用品牌、品类品牌、名山品牌和企业品牌。要加强茶叶市场监管、整顿、做好品牌知识产权及产品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8.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要努力在茶资源保护利用、茶树良种选育及引进、高原特色生态茶园建设、茶叶高效低碳栽培技术、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茶园管理机械化、茶叶加工工艺创新及新产品开发、茶叶发酵(萎凋)技术、茶叶仓贮技术、茶叶质量安全技术、茶叶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应用、推广应用,作出临沧特色,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占领产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在特色领域要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支持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建设成为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凤庆、双江、永德、耿马县等,要立足本县茶叶产业发展方向,建设特色突出的技术创新推广机构。滇红集团、双江勐库茶叶有限公司、天颐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要增加投入,强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创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采取项目外包、技术合作、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方式,利用外脑、外智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世界领先的红茶、普洱茶、白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构建全球领先的茶产业技术竞争领先优势,引领红茶、普洱茶、白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9.推进茶文化创新,打造茶业文化竞争力。要挖掘宏扬中华茶文化,吸收世界先进茶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打造具有临沧特色和强大渗透力的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文化和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产业茶文化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文化动力支撑。规划建设中华茶叶博物馆(园),实体与虚拟结合,现代与传统结合,打造世界一流的茶业科技文化典藏陈列中心、交流教育中心、研究创意中心,成为全球茶人寻根问祖之地,为后人留下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历史文化标记。建立健全茶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造高水平的茶叶职业技能队伍。把茶叶基础知识和茶艺列为全市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中开展茶叶知识、茶艺技能培训,普及茶叶知识和技能,营造茶文化氛围。推进茶文化研究、创新、创作和传播。办好《天下茶仓》杂志、《说茶论道》栏目。要丰富茶叶文艺创作,广泛推出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歌曲和茶艺茶道作品,定期举办茶叶歌曲、舞道、诗词、书法、绘画等大赛。推进市政建设与茶叶文化传播相结合,在城市规划中把茶文化元素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640 (49).jpg

运茶护照

10.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尽快建立健全市、县(区)古茶树资源保护机构,落实编制人员,落实保护资金,落实保护措施,严厉打击查处违法行为。


(本文系2017年“临沧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材料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