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边疆 无怨无悔——记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沙桂荣
沙桂荣,女,回族,云南昆明市人,1939年12月生,高级农艺师。1963年毕业于昆明农林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临沧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95年12月光荣退休。沙桂荣同志32年扎根边疆临沧,从事玉米育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情系农村,心系农民,曾先后在永德永康、耿马孟定、凤庆县大雪山、沧源新民、云县茶房、临翔博尚驻村蹲点,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开展玉米新品种的示范种植推广。
60年代中期,沙桂荣同志主要从事“双跃四号”的繁殖、制种及推广,承担了“冬制训练班”技术培训指导,这个时期,以沙桂荣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玉米“单行条播、宽窄双行条播和打塘点播”,“一顶草帽,一把锄头,一辆自行车”是她们的出行装备,她们和农民一起劳作,一起担粪下田。一日三餐在田间,“三个石头当灶台,一口罗锅当炊具”,是她们的日常生活写照。这个时期,历史上的“刀耕火种、牛犁撒种、跟牛点播”慢慢退出,沙桂荣和她的同事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为群众贫困的温饱作出重要贡献。
70年代,沙桂荣老师主要从事“风二黄XA232”“风6.12XA232”的配制和研究。参加主持完成了1978-1979年地区区试,并在云县茶房、临沧博尚镇永泉村组织实施。参加了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和云南省农科院组织玉米地方品种临沧点的考察,引入了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群体材料99份。通过观察、鉴定。筛选出了墨白94、引群80等群改种,在临沧地区提供大面积生产示范、推广,实现了单产、总产“双增长”。
80年代初,利用引入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是云南省玉米种植专家的共同声音。临沧利用外引玉米群改种墨白号、素湾群改种在沧源、镇康、双江种植,品种优良特性突显,深受群众喜爱。1983年,沙桂荣参加云南省玉米育种攻关协作群体改良课题,她结合临沧实际,以“降低株高、增加单产”为主要目标,对边疆四县种植面积较大的“临沧白玉米”地方品种进行改良。通过七年八轮的艰苦工作,选育出以降低株高、保持其优良适应性、丰产性及品质群改种“临改白”。“临改白”玉米品种于1989年通过了省级鉴定和地区种子审定,正式命名为“临改白”,并于1990年获行署三等奖、省农牧渔业厅三等奖,当年推广种植达4万多亩,种子销往怒江、玉溪,深受群众青睐。沙桂荣同志主持参与临沧县(临翔区)章驮基点“山区玉米生产开发”课题,通过6年的艰苦努力,章驮乡旱粮生产获得较大增长。1991年“积极推广群改种促进粮食连续5年增产”获省农牧渔业厅三等奖。1992年“贫困山区章驮乡狠抓一推三改万亩玉米单产翻一番”获省农牧渔业厅三等奖。1993年,临沧8县(区)“临改白”种植面积达20.6万亩,单产达189公斤,比全区大面积单产148公斤增41公斤,增收玉米1508.8万公斤,新增纯收益835.6万元。从试验到示范、从示范到推广,10年一路辛苦,累计推广36.8万亩,与改良前本地玉米亩产106公斤相比,每亩增产83公斤,增收玉米3054.6万公斤,新增纯收益1770.08万元。
沙桂荣同志带领着玉米攻关课题组的同志在做好群改种选育、示范推广的时候,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全区大面积的杂交玉米示范推广和制种工作进行指导。1983年参与完成了临沧地区杂交玉米规范化栽培课题,获省农渔业厅三等奖。主持并参与完成1985-1994年两年一轮的省、地玉米区域试验,先后筛选出“掖单2号”、七莫、三A、丹玉十五、掖单13、8053等品种。在区域试验基础上,利用试验成果进行了引种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和制种提供了科学依据。1993年“三A引种试验示范”获行署三等奖。1992年在博尚镇幕布村主持试验示范98.58亩玉米高产攻关课题,平均单产达808.53公斤,其中3.397亩平均单产1099.37公斤,这是全区玉米种植首次突破吨粮记录,获1992年地区行署二等奖。
90年代,沙桂荣同志带领玉米课题组针对临沧自然气候和栽培水平,利用当地推广面积较大、适应性、抗逆性强、稳产性好的群改种素湾1号为亲本,选育组配顶交种,先后选育出临顶1号、临玉五号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成效。杂交玉米良种临顶1号选育获临沧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杂交玉米新品种临玉五号选育获临沧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山区推广自育杂交玉米新品种239万亩,亩增93.5千克获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课题组在抓好杂交玉米选育示范推广的同时,积极探索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着力抓好冬季农业开发冬玉米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利用临沧低热河谷地区冬季光、热、水、土资源,大力发展冬玉米,城郊附近发展甜糯玉米,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主持的冬玉米项目镇康县8000亩冬玉米推广成效显著获临沧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滇南六地州热区冬季农业开发与示范推广》获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沙桂荣同志在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为临沧玉米生产发展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科技基础资料,她总结撰写的“地方品种改良”一文,得到全省玉米育种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全省玉米育种研讨会和省作物学会代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还先后完成了临沧地区种植业区划玉米篇章撰写。多次为临沧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授课,为临沧教育学院农师班和地区农校讲授玉米课程,为临沧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一生的汗水,一生的热爱,换来一摞奖状,一摞醒目红色满载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技术工作者的肯定和关心。为了表彰沙桂荣同志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1983年7月,国家民委、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科委共同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为了表彰沙桂荣同志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所做的贡献,1992年10月,国务院向她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
沙桂荣同志在工作上严以律己,生活朴实助人。慈母之心待人、师长之心育人,踏实之心做事、无悔之心为民。虽然退休仍情系边疆、心系临沧,时时关注临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她是临沧农业的“沙老师”,是临沧农业科技人员的榜样。
(洪宗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