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四季恒温、生态优良、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多元多样、饮食别具特色,是一个乐享自然温度、人文温度、发展温度,宜居宜游宜养的疗休养理想之地。近年来,临沧市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围绕“吃、住、行、医、疗、养”服务相结合,打造职工疗休养基地2个。2023年,市政协与省直机关工会联合会共建“书香机关”教育基地,凤庆县3200红茶文化苑(凤庆森华信温德姆酒店)职工疗休养基地被纳入省职工疗休养项目库。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市政协帮助引进省直机关工会会员4期320人次来临开展疗休养,市总工会引进省级和外州市职工1311人次在临沧举办疗休养活动,拉动消费近千万元。通过开展工会会员疗休养活动,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增长,有效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更加擦亮“醉美临沧”品牌,提升了临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
但是,在推进临沧“疗休养资源”转化为“疗休养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疗休养知晓率不高。《云南省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基层工会可面向广大职工组织开展疗休养活动”。我市绝大部分基层工会都没有组织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部分基层工会和职工对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养权益法律法规特别是职工疗休养政策的学习不足。二是疗休养普惠性不强。全市2019年至2021年,共有854名职工参加疗休养;2022年,共有1345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一线职工参加疗休养;2023年,共有1572名职工参加疗休养。职工参加疗休养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对比全省疗休养的目标,增长幅度较小,艰苦地区、强边固防工作队员等基层一线职工覆盖面和受益面还远远不足,普惠性、针对性不足,且均是到外地参加疗休养,对市内消费拉动作用不大。三是市外来临疗休养不多。2022年没有引进市外职工来临疗休养;2023年,引进省直机关工会和6个州(市)1631名职工来临疗休养,来临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的州市和人数较少,拉动消费增长还不明显。四是工会经费保障不足。2022年,全市八县(区)工会经费财政划拨率达60%以上的仅有三个县(区),其余均在40%以下,市直单位42.03%。因工会经费到位率偏低,基层工会难以组织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
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推动普惠化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保障职工疗休养权利,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工会对疗休养工作的认识,推动职工疗休养活动规范化、普惠化、常态化发展。二是用足政策资源。鼓励和指导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满足职工疗休养需求,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切实维护职工疗休养权益。
第二,提高范围对象针对性。一是坚持面向一线。广泛组织基层一线职工参加疗休养,优先安排爱岗敬业、工作业绩突出的职工和工作年限较长且从未享受过疗休养待遇、临近退休的职工参加疗休养,向艰苦地区一线干部职工,长期从事苦脏累险、有毒有害工作岗位的职工倾斜。二是坚持聚焦重点。聚焦参与党委政府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工程、急难险重任务、强边固防、乡村振兴一线干部职工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疗休养,切实体现组织关心关爱,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第三,积极落实疗休养经费。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实行分类分级负责保障机制,将职工疗休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安排并足额保障到位,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职工疗休养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经费使用情况接受上级监督并纳入本级工会年度审查审计范围。
第四,合力打造疗休养品牌。一是推进服务阵地建设。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红色游学、康养度假、健康管理等“疗休养+”临沧模式,将具备承接职工疗休养项目条件的县(区)示范点列入市级示范疗休养基地;加强基地管理,规范疗休养服务标准、改善设施设备、提升疗休养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职工疗休养服务产品完善升级,把临沧职工疗休养基地打造成为省内外疗休养“打卡地”。二是积极推进交流合作。发挥各级各部门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对口部门汇报对接,建立疗休养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双方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省内外职工到临沧开展疗休养活动;加大临沧疗休养资源宣传推介力度,加大临优名品和临沧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发挥品牌资源的“引流”作用,吸引外地职工并带动亲朋赴临旅游,以疗休养助力农文旅经济健康发展,把临沧“疗休养资源”转化为“疗休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