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我市信教群众民族多样、宗教格局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特征。一直以来,我市宗教界代表人士始终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阐释,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务活动中,利用各种节日法会,引导广大信众遵纪守法、正信正行、爱国爱教,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待强化,宗教团体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宗教界中青年人才青黄不接,宗教健康传承问题有待重视;宗教文物保护滞后,部分文化遗产面临消亡;宗教界社会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情况。
为此,建议:
第一,以节日法会促进信教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应支持宗教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各类节日法会活动,并对正常宗教节日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指导各宗教团体在各类节日法会中全面推广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破多种语言、多样文化的壁垒,以活动促进民族之间交汇交融,实现“三个加强”,即:加强民族之间的对话、交流,促进语言交流;加强民族、民事活动交流融合,促进文化交融;加强英雄模范人物的树立宣传,发挥榜样力量,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开展对外交流,服务对缅开放。缅甸是唯一与我市接壤的国家,有4000多万人口,其中90%的人信仰佛教,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深受佛教的影响。临沧与缅甸山水相连,胞波情谊绵长,宗教界在服务“一带一路”、服务“民心相通”工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宗教部门应加大宗教界交流平台的政策研究,积极搭建文化交往平台,充分发挥缅甸、泰国等国家与我国跨境民族之间天然的族缘联系、地缘联系、文化联系,发挥宗教文化的亲和力和宗教文化活动的民众参与性,增进与周边国家宗教界的交往交流和了解,既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又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第三,加强宗教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宗教文物是宗教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现有26个宗教文物保护单位,除信众经济基础较好的几个场所外,大部分场所年久失修,存在消防隐患12所、房屋安全隐患5所(其中1所为危房)。应关注并重视宗教文物的保护工作,及时消除宗教场所消防、损毁等安全隐患,尽快研究我市宗教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机制及办法、措施,让我市健康、珍贵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能得以保留、传承。
第四,加大宗教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宗教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和要求,对宗教界人才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培养,加强后备人才和宗教教职人员培养,提升团结引领信教群众的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通过宗教教职人员加强对信众的团结教育,切实把信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团结一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
发言人:提卡达希,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市佛教协会会长,沧源县佛教协会会长,勐角金龙寺住持,宗教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