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既是品牌,又是无形资源,由“地名+产品”构成,已成为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市有地理标志17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件。例如,凤庆滇红茶、镇康马鞍山茶、云县山地黑肉鸡等,既承载了临沧人难忘的“乡情”,也是享誉省内外的“文化名片”。2022年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主体中,凤庆滇红茶产值8.09亿元,镇康马鞍山茶产值0.13亿元。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申报环节复杂。申请地理标志包括提交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提出申请、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公告批准等环节,耗时长、要求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不仅给申请人带来较大的困难,也影响了地理标志的推广应用。如2017年临沧申请的冰岛正山茶(冰岛老寨茶)、永德诃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别于2022年8月、2023年8月才完成技术审查。
二是品牌意识缺乏。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和资源信息、人文历史挖掘记载不全不细,导致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不足,购买产品时易受到误导,将非地理标志产品当作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购买,品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地理标志的品牌打造。
三是转化运用不足。全市现有17件地理标志分布情况是云县6件、临翔区5件、永德县2件、凤庆县1件、镇康县1件、耿马县1件、双江县1件。由于经营主体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不足,致使重申请注册、轻转化运用的情况较为突出。目前取得的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云县6件地理标志尚未开展实施运用,耿马滇黄精、临翔蜂蜜尚未实施运用,博尚菜籽油、永德芒果的运用处于探索阶段。
为此,建议:
第一,抓好强基提质。一是研究制定全市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围绕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管理、品牌推广、产业促进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从注重申请注册到注重运用保护、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全市地理标志工作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农业、林业、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力量协同、业务联动、信息共享。三是创新全市地理标志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发展地理标志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建;鼓励培育以地理标志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联合经营主体,支持发展“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适合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第二,抓实品牌建设。一是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指导。围绕地理标志产业和区域建设一批商标品牌指导站,加强对市场主体商标品牌注册、运用、管理、保护与推广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商标品牌管理制度,强化维权保护,提升运用能力。二是做好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公开征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需求,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分类、基础术语等基础通用标准研制。三是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推广。拓展地理标志品牌营销渠道,用好互联网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提高临沧品牌影响力。四是加速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提升。举办商标品牌推介、产品产销对接等线上线下活动,强化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沟通,重点遴选临沧茶、临沧坚果等优质地理标志,深挖产品价值和历史人文故事,打通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商标注册、品牌策划推广等链条,集中力量、精耕细作、量身塑造品牌形象,彰显品牌价值。
第三,抓强产业强链。一是加强地理标志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以临沧市高新区为基地,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地理标志龙头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二是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服务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助推标准管理、品质升级,商标在助推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服务支撑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促进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推进“地理标志+”发展模式,促进地理标志与旅游、文创等关联产业相融互促,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跨界融合,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周边产品。
第四,抓优能力提升。一是加大知识普及。充分利用每年的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各种活动载体,普及地理标志基础知识,宣传地理标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增强社会认知,提高社会意识,激发市场主体运用地理标志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服务供给。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深入县、乡、村开展地理标志技术讲座、现场观摩、咨询培训等活动,提升地理标志公共服务能力,汇聚地理标志信息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主动搭建供需对接和服务共享平台。三是加强指导培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校企联合、产业带动的地理标志人才培养机制,做好知识产权行政人员能力提升轮训工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带动新技术、新人才、新理念向农业农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