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优越的气候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着中药材天生的生态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资源、区位和政策三大优势。全市有药用价值的植物448种,是全国最大的滇龙胆草种植基地和诃子主产地,中国载人航天基金会把临沧滇龙胆草纳入国家航天育种工程;滇龙胆草、诃子、茯苓和穿心莲列入“云药之乡”名录,全国对照药材项目中的“滇龙胆草、马尾黄连、灯台树”三个样品均采自临沧;滇黄精、滇鸡血藤、红花、茯苓等品种,种植经验丰富、市场前景较好;滇重楼、石斛、续断、葛根、当归、白及、大黄藤等品种正在兴起,有科学引导和扩大种植的良好基础,但存在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产地加工能力滞后、市场营销能力弱等问题。
第一,从种植端看。一是产业规划滞后。除滇龙胆草、滇黄精、滇重楼、石斛等品种有一定种植规模外,其余品种布局散乱。滇龙胆草的种植已由高峰时的30万亩缩减到10万亩左右。二是科研投入有限。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工厂化育苗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特别是临沧独有的野生药材开发、驯化、育苗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三是缺乏标准引导。种植企业和合作社,多数没有申请和开展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AP认证),缺乏申请地理标识保护和商标注册意识。四是种源选择混杂。人工选育种植品种工作落后,未形成统一规范、标准有序的种管模式,部分县区种植的香砂仁、滇重楼、白及等药用价值不高。
第二,从加工端看。一是产地加工能力滞后。目前全市仅有云南阿佤药业有限公司取得“中药饮片”生产许可资格,但未形成产能,其他收购商仅以收购和销售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缺乏市场影响力。二是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种植企业多以育苗卖苗、小规模种植示范为主;部分招商引资企业因土地保障、承诺扶持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造成“落得了地但生不了根”的困境。三是产业链条缺乏规引。中药材产业链条上生物萃取、药食同源、院内制剂等三个重要环节的规划引领不到位,曾获得1916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特等金奖“鸡血藤膏”品牌和国药准字36个批文(现存续25个批文)的云南广福药业产业链短、产能和市场份额低;全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滇黄精、石斛、红花、茯苓、蜂蜜、葛根等品种缺乏深度开发;具有独特配方的院内制剂品种较少,形不成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从市场端看。一是流通体系不完善。全市没有统一运营管理的中药材集散市场,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贮存保值成本高。所有中药材都有生虫期,需要科学消毒杀菌和专用仓库贮存,相关收购企业不愿意投入,中药材原料优品率较低。三是市场营销能力弱。以原料外销为主,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营销管理人员,促销手段单一,竞争力不强。
为此,建议:
第一,种植端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高起点抓规划。将中药材产业列入乡村振兴进行考核,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聘请专家制定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个发展规划、一位领导主管、一个部门主抓、一套配套政策、一批龙头企业”的“五个一”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二是高标准抓种源。制定中药材种苗质量检测标准,建立中药材种苗检验检测研究院和区域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优质种子种苗,从源头上守好质量“第一关”。三是高要求抓管护。开展中药材“三品一标”和GAP认证,实行“木本上山、草本上坡”,重点推进基础较好的滇鸡血藤、滇龙胆草、诃子、滇黄精等品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退耕还林的“被子”与经济收益的“票子”的有机统一。
第二,加工端要抓好“三个融合”。一是下功夫打造“人才链”。瞄准“全链条”育才铸才,采取“专业人才重点引进+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等模式,大力培养本土中医药人才;突出“高精尖”引才聚才,制定实施“靶向引智”工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每年引进国内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专家工作站3家以上;立足“产学研”用才扶才,抓实校企引培共育工作,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适当倾斜中医药专业,着力解决基础人才缺乏的瓶颈。二是重投入培育“产业链”。引进大型药企落户临沧,重点研发和批量生产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康旅伴手礼等品类,提升产地加工转化能力;以“永德诃子”获批保健食品为契机,组建功能性保健食品产业集群,整合现有院内制剂资源,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滇西中药制剂中心;在云县或凤庆成立一家以滇龙胆草、滇黄精等品种为主的中药饮片企业、建立一条以中药材秸秆为原料的畜禽中药饲料生产线,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三是建机制引入“创新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创建和申报;支持广福药业创新攻关,做好滇鸡血藤膏剂改颗粒剂的临床试验和申报等技改工作;加强佤医佤药等经典名方挖掘,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抓实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和人工种植中药材基源鉴定,编撰出版《临沧市中药材志》,创新典籍资料的引领作用。
第三,市场端要抓牢“三个量能”。一是做好“增量”文章。统筹做好服务与供给、中医药产业+、临药出山等项目的策划包装,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二是提升“质量”品牌。建立产业发展服务、质量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策划“三个体系”,把好标准化种植、产品原料质量、市场竞争准入“三个关口”。三是建强“流量”渠道。西南地区滇龙胆草交易主要集中在云县,以此为基础在云县新建中药材交易市场;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注册使用“滇鸡血藤”“滇龙胆草”“滇黄精”“诃子”等品牌,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抱团发展;打好“临药”营销组合拳,通过展销会、节庆活动及媒体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临药”,打造“临药”品牌,提升“临药”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