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履职> 委员建言
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丨张丽娟:立足资源优势 培育体育产业
发布时间:2024-03-04 21:52:00     来源:临沧市政协 阅读次数:19

640 (28).jpg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对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十三五”时期,全国体育产业年均增长29%,云南增长30%,远高于GDP增速。临沧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四季如春的气候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秘景的边地风光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体育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设施不健全,我市发展体育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系统谋划不深,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们只把体育当作单一的锻炼和比赛,没有当作一个产业来培育,独特的资源优势没有孕育出吸引眼球的产业优势,对体育产业的潜力、优势、集群效应研究不够,谋划不深,运作不畅,基本处于“自由散打”状态,市场主体“小、散、弱”,体育赛事“零、碎、小”,产业形不成“链”,赛事上不了“规”。加之部门间没有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上面一盆火、下面一盆水”,体育作为产业在临沧还只是起步阶段。二是政策配套不够,具体措施难以落实。“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省级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我市也出台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文件,但由于思想认识局限,加之受资金、场地、要素、人才等因素制约,没有将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体育产业发展还停留在“计划中”,运动场地不足、现有场地不对外开放,对中低空域、高山森林、峡谷湖泊、名山名景等优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大,制约了体育运动赛事,特别是体育户外运动的开展。三是运行机制不畅,市场活力释放不足。体育作为产业就是要让体育走向市场,让政府办变为社会办,让体育事业变为体育产业。但是思想跟不上市场的节拍,“严管”思想严重,服务机制不健全,“管办分离”政策难落实,纯市场化的赛事,如果不挂上“政府主办”的名义,涉及公共安全、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审批就难以落实,制约了社会力量投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市场不活,产业不兴。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3点建议:

第一,建立机制,高位推动。要把体育产业提高到“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高度来认识,调整完善产业规划,制定《体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保障机制、项目化推进。严格落实《体育法》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的规定,高位统筹,建立目标任务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要素保障机制、督促检查机制、奖惩制度机制,全方位协调指导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搞活体育市场,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消费城市,促进体育消费。

第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户外运动。充分利用《云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政策支持的窗口期,推动各类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在政府引导下,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充分挖掘自然保护区、知名茶山、边关特色、大江大河、文化景点等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户外运动场地,加快建设一批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露营地、水上运动等户外运动设施及相关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以徒步、登山、越野跑、穿越、攀岩、骑行、漂流、皮划艇、野钓、帆船等为重点的山地和水上户外运动产品体系,彰显临沧户外运动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挑战刺激性、参与体验性、休闲娱乐性等特点,打响临沧知名度。

第三,多措并举,常态化举办赛事。举办体育赛事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最能吸引体育爱好者广泛参与,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全力打造赛事品牌。按照“顶级赛事引领、专业赛事推动、业余赛事普及”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推动一批具有广泛参与性与普及性的区域性赛事。按照场馆赛事、户外赛事、趣味赛事结合,一县一特映衬,形成赛事接赛事,活动连活动的临沧特色,以赛造势、以赛聚人、以赛引资。充分利用临沧知名运动员的影响力,放大名人效应,打造品牌赛事、训练基地,让大批的运动员入驻临沧,提升临沧的美誉度。

发言人:张丽娟,共青团临沧市委副书记,共青团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