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
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关爱“一老一小”这个社会议题中,“一小”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社会发展的无限潜力。其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沧市有留守儿童12951人,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缺少母爱和家庭的完整照顾,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他们就像在角落里渴望阳光照耀的花朵,急需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亲情关爱缺失。留守儿童只能在春节等重要节庆日与父母短暂相聚,部分家长以“金钱弥补”,孩子以“手机为伴”,沉迷游戏,成为“受害者”“施害者”的比例增加。二是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大多为爷爷奶奶陪伴,老人文化水平有限,不懂科学育儿理念,不会管教,导致部分孩子厌学、逃学,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三是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孩子表现出内向、孤僻、自卑、焦虑等情绪,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和积极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四是安全保障堪忧。由于监护、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溺水、交通事故等安全隐患,容易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校园欺凌,甚至还有性侵等情况,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安全。一、让妈妈“留在家”。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引进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村妇女”的多元模式,大力发展适合妇女从事的种养殖业、手工业、刺绣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让妈妈们能“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发展农村电商,开展全方位的电商培训,将临沧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在家卖货”。三是提供创业服务,为有创业意愿的妈妈们提供小额贷款支持,降低创业门槛。鼓励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采用“一带一”或“多带一”的模式,从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销售渠道拓展等各个环节,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助力有创业意愿的妈妈们“在家创业”。二、助妈妈“撑好伞”。一是动员和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多地吸纳本地女性劳动力,有条件的企业可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允许妈妈们根据家庭事务的需要选择弹性工作时间,按照工作数量、质量准确核算报酬,促进妈妈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实现“收入有保障”。二是切实落实女性劳动权益保障责任,严格监督企业执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针对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确保她们享有与正式员工同等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权益,让妈妈们在就业过程中“权益有保障”。三是鼓励市内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长效的帮扶留守儿童机制。采取“1+1”方式,即1家企业就近就便帮扶1个村,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妈妈们在外出务工或者忙于工作时,不用担心孩子的成长和生活问题,做到“困难有人帮”。三、为妈妈“赋能量”。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对女性开展家政、产业、护理、育儿、理财、创业等技能培训,为妈妈们送上“致富经”。二是用好家长学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大力普及科学育儿理念,传播科学育儿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切实担负起孩子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责任,为妈妈们送上“育儿经”。三是做好正向引导,开展“妈妈课堂”,教育引导广大妇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自信自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提升自身素质,助力基层治理,为妈妈们送上“智慧经”。发言人:李跃敏,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市女企业家企业协会会长、临沧民用爆破器材专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工商联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