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学习交流
坚持“三个导向”持续打造“协商在基层”特色品牌(协商在基层主席发言)
发布时间:2024-12-20 18:14:19     阅读次数:13

【核心阅读】2022317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市政协主席李银峰同志作了题为《坚持“三个导向”持续打造“协商在基层”特色品牌》的交流发言,用“四个是”定位“协商在基层”是什么,用“新空间、连心桥、好平台”阐述“协商在基层”的价值,用“行政化、形式化、全能化”指出“协商在基层”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协商在基层”提质增效的方向和路径。省政协领导和参会常委认为,这是“协商在基层”不可多得的经典文稿。省政协研究室主任谭亚原评价:银峰主席的经验交流发言,总结归纳相当精炼、概念界定相当清晰、方向目标相当准确,对各州市县区政协规范有效开展“协商在基层”工作,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引导意义。

 

坚持“三个导向”

持续打造“协商在基层”特色品牌

 

2022317日)

李银峰

 

“协商在基层”是省政协丰富协商形式、扩大政协协商参与面的创新举措,是广泛凝聚共识、扩大界别群众覆盖面的有效载体,是拓展履职空间、扩大基层治理服务面的有力抓手,是市县政协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履职形式,通过两年实践,已成为我省政协系统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履职品牌。我谈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价值导向,推动“协商在基层”持续开展。我们坚持三个方面的价值导向,推动“协商在基层”工作持续稳步开展。一是履职“新空间”导向。“协商在基层”作为“不建机构建机制”的最佳选择,以此为平台打通政协履职“最后一公里”,扩大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渠道,共组织协商议事活动131场次,推动解决问题176个。二是民意“连心桥”导向。“协商在基层”作为沟通群众愿望与党政关切的有效渠道,在上级和基层、党政和群众之间架起凝聚共识“连心桥”,在乡镇(街道)建立委员工作室,在村(社区)建立社情民意工作站,共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650多条,助力化解了基层愿望“上不来”和决策部署“下不去”的矛盾。三是治理“好平台”导向。把“协商在基层”作为政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建立80个基层履职实践和民主培训基地,聚焦基层治理要事,开展基层治理协商议事活动54场次,涌现了镇康县红岩村“一寨三县三乡六村”联合治理等一批典型案例。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协商在基层”规范有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加以完善,防止流于形式、不可持续。一是防止“行政化”。针对有的县(区)政协以行政化思维把“协商在基层”搞成现场办公会,让乡镇(街道)表态、安排政协委员出钱出力的偏差,及时制定操作流程和工作规则,明确县(区)协商搭台不行政、议事不决策的角色定位,形成了双江县营盘村建立农灌设施管护机制等一批“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典型案例,确保了“协商在基层”按照政协发挥作用的机理加以推进。二是防止“形式化”。针对有的县(区)把原有的协商形式搬到基层就算“协商在基层”,把党委政府已经确定的事项拿来作为协商成果等形式化、虚假式协商,我们以“推进会+观摩会”的方式加强指导,强调“协商在基层”必须坚持全新协商主体参与和真正协商于民,形成了“组建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等一批切口小、关联广、小协商办大事的典型案例。三是防止“全能化”。针对有的县(区)政协不精选协商议题,不控制协商频次,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大包大揽搞协商,当“救世主”的误区,我们加强对市县政协推进组和专委会的业务培训,编印《“协商在基层”优秀案例选编》,推广典型案例,厘清“协商在基层”与基层协商的关系,回归政协协商的本真。

三、坚持目标导向,推动“协商在基层”行稳致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聚焦党政工作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着力在三个方面提质增效。一是抓实典型培树。在每个县(区)打造12个“协商在基层”现场示范点,以建设协商文化广场、协商文化长廊等方式,把“协商在基层”的形式、内容、结果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示出来,让基层干部群众看得见政协工作、留得住政协记忆。二是强化数字赋能。用好省政协“协商在基层”信息系统,信息化赋能政协工作提质增效,实现工作协同联动、数据实时共享、交流便捷高效、线上推广经典协商案例。三是推进机制创新。推动“协商在基层”由政协系统“内循环”向与党政部门“大联合”转变,探索与组织、民政等部门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拓展协商内容、扩大协商参与、丰富协商手段、强化协商保障,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本文执笔:张建全,审稿:字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