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责任田” 注入“政”能量
——临沧市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 本报记者 刘玲玲 通讯员 张建全
李青林 文·图
编者按:
近日,临沧市政协召开全市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市政协专委会工作经验和做法,深入探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专委会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会上,6位同志围绕会议主题作交流发言。现按发言顺序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临沧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精心培育提案 注入发展动能
临沧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精心培育提案、高效督办提案,让“建言”与“践行”同频共振,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政协动能。
研选题、育精品,筑根基、提质量。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准选题、深入调研。依托市政协党建“321”模式,构建“专委会党支部选题、党员委员领题、党外委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同时,以“书香政协”和专委会“七个一”、界别“五个一”活动为载体,让委员在学习中提升选题精准度;探索建立“线索征集、选题商讨、调研协商、转化运用”培育机制,系统开展提案培训,编发《选题方向参考目录》《典型案例汇编》,培育出的《关于依托澜沧江流域古树名茶优势,打造云南旅游增长极的提案》被列为省政协2024年度重点提案之一、《关于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澜沧江流域“世界茶树发源地中心”的提案》被全国政协立案;建立“委员初拟—专委会初审—提案委审查”三级筛选机制,推动“撤、改、转、并”端口前置,严把提案“入口”,不搞凡提必立。
创机制、优流程,促落实、见成效。运用“提案管理系统”,推行“网上预交—协商调整—正式交办”协商机制,畅通政策咨询、互动协商渠道,搞清提案意图,把握办理方向,有效实现“一键提交、预交调整、精准交办”;探索“提案办理+院坝协商”融合模式,推动形成“办理一个提案、建立一个制度、推动一项工作”的“一案双促”机制;建立“清单式答复+销号式管理+回头看督导”机制,将提案办理纳入市直部门考核体系,实行“办理成效群众评、办理质量委员评”的“双向评议”和B类提案“回头看”,形成提案工作的闭环,委员满意率达100%。
严督办、强保障,重转化、促提升。坚持“重点提案书记市长批办、分管领导领办”机制。2022年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办重点提案11件;2024年,实现市政府领导领办重点提案“零”的突破;2025年实现重点提案领办全覆盖。2022年以来,主席会议成员督办重点提案29件,各委(室)全员督办所有提案,促成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落实,民生实事落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完善提案网络平台,修订了《市政协提案工作条例》,推进提案和提案办理结果网上公开,公开率达100%。
临沧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聚焦主责主业 重视史料研究
近年来,临沧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史资料工作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推动文史资料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固根本,“四个一”扛实主责——
一面旗铸魂定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一把手”擎旗破局。市政协领导班子紧盯文史资料总量少、断层多的现实,紧扣“当代人写当代事”,紧贴“三亲”性、统战性和民主性,市政协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头撰写“三亲”材料,倡议发动委员支持参与、宣传推介文史资料。
一张图精雕细绘。科学制订征编规划,以全景图说临沧红色历史,落实规划、做精书目。紧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节点,把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作为文史资料工作的源头活水,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时推出精品。
一盘棋统筹推进。积极融入纵向协作,与中国文史出版社、云南省档案局(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并指导县(区)政协解决文史资料征编难、经费难、出版难问题。
求突破,“两个转变”开辟天地——
从以抢救挖掘为主向抢救挖掘与做好经常性文史工作并重转变。对“滇红”历史资料开展抢救性挖掘,启动《滇红珍档》编纂工作,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依托“书香政协”交流把亲历者“请进来”、整合工作力量“走出去”征集“三亲”材料,围绕政协党的建设、“边寨协商”等实践,传递政协委员、政协组织的真实形象。加强与史志单位、有关院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学术团体等联动协作,一批文史资料被确定为本土干部培训教材。统筹文史资料工作同委员读书、委员讲堂、“书香政协”建设、“委员名师”工程、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的深度融合。
从重视史料征集向更加重视史料研究、利用转变。用心、用情、用力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出版《“三好”临沧文史资料选辑》,其被列入202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三边三好”研究专项;建成我省首个州(市)级政协文史馆,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基地的“四个基地”作用,接待省内外300余批3万多人次进馆参观;深入开展文史资料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上网、上架,服务委员、服务界别、服务群众的“五进”“两上”“三服务”;创立《临沧市政协——文史资料增刊》,以“一年一刊”形式及时刊发文史资料最新成果;通过微视频、电子书、有声书,让文史资料焕发生机。
临沧市政协委员联络委员会
用活委员工作室 当好群众“贴心人”
2024年以来,临沧市、县(区)两级政协组织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以下简称“委员工作室”)作为政协履职创新的重要抓手,共打造31个委员工作室,创新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临沧政协实践。
解决群众身边事。凤庆县政协“张国琴委员工作室”以茶产业为依托,与7个乡(镇)的茶农签订订单,年支付鲜叶款5400多万元,带动1.8万户茶农增收。吸纳242名农民就业,年支付工资945万元,扶持28名留守妇女创业;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工作室依托王庄冰岛古树茶文化庄园,带动3000户农户增收;镇康县政协“邰卫仙委员工作室”以“推普+健康服务+政策宣传”形式,通过中医诊断普及中医药文化。
架起工作桥梁。临沧市临翔区政协共青团界别委员工作室组织召开青年交流座谈会,开展“共青团与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发放青年创业贷款1624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政协工青妇界别委员工作室组建“小主播”志愿服务队,开展推普活动14场次,受益群众17万人次,开展一对一爱心助学,资助困境儿童244人,救助资金253万元。
提高履职效能。拓展委员履职新载体,推动履职常态化运行。凤庆县政协“郭爱珠委员工作室”聚焦普通话推广和文化传承,开展“小凤庆小小解说员”培训12场次,制作50余条宣传视频,全网播放量超百万次,直播带货助力滇红茶销售900万元;永德县政协“马志成委员工作室”用新媒体讲述家乡故事,拍摄27个民族文化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成为文化传播的“轻骑兵”;云县政协“杨天龙委员工作室”把打歌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推动文化进景区、进村寨,将文化展示与旅游发展结合。
为进一步发挥委员工作室的实质作用,建议深刻认识打造委员工作室的重要意义,在巩固提升第一批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委员工作室委员建”,着力打造好第二批委员工作室,力求做到界别全覆盖,对有政协委员且有创建条件的沿边乡(镇)、民族乡(镇)、产业大乡(镇),矛盾纠纷突出的乡(镇),做到成熟一个打造一个;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矩可依,建立“每月督导、每季调度、半年研判、年底总结”工作机制,加强常态化运行指导和工作跟踪,提升委员工作室组织化程度;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推动专委会主动参与委员工作室工作,指导委员工作室妥善制订年度履职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探索“委员工作室+”工作模式,加强与相关界别、区域、行业领域协同联动,更好地形成密切协作的工作体系;每年在开展好“六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各有侧重选择切口小、落点实、委员擅长的议题,常态化开展“小而实”的活动;以“微学习”“微调研”“微协商”“微建言”“微公益”,不断推动委员工作室工作动起来、实起来、活起来;把委员工作室工作与院坝协商、“双推”协商活动、专委会“七个一”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室一特色、一界一品牌”格局。
云县政协
赋能民企发展 激发履职动能
近年来,云县政协以专委会为枢纽搭建政企协同“主阵地”、以界别委员为纽带激活履职创新“动力源”,形成“理论引领、履职增效、服务大局”协同机制。联动县工商联及民营企业打造“政协搭台、委员发力、企业获益”生动局面,切实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联动界别,构建“理论铸魂+实践赋能”体系。云县政协联合县委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覆盖200余名企业负责人及商会代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交流”模式,增强民营经济人士“政协工作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认同;工商联界别委员联合党员干部、民营企业家开展主题活动,以“红色教育+现场协商”形式,围绕“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主题收集融资需求23条,云县工商联党支部创新“党建+协商”模式,被命名为“云岭先锋模范机关党组织”;依托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由政协委员带队、企业家参与开展警示教育。
协同政企,激活“精准调研+高效协商”履职动能。县政协各专委会联合工商联建立“委员主导、靶向破题”机制。县政协常委、工商联界别委员牵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形成题为《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案件执行质效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动落实;在服务效能提升方面,县政协经农委与县工商联共同推行“网格专员+政协委员”联企机制,通过“政银企”对接会促成166户企业获得授信贷款;依托民营企业设立委员工作室,构建“线上+线下”诉求收集渠道。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联合食品行业委员、企业代表及监管部门开展专题调研,走访20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推动形成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县食品安全监管,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的提案。
聚合力量,打造“联企兴村+惠民暖心”实践矩阵。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切入点,动员52个民营企业及商(协)会,落地42个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项目,带动1.2亿元投资,创造大量就近就业岗位,助推4个企业案例入选市级典型案例库;引导民营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政协履职实践,其中,部分政协委员企业入选云南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凤庆县政协
强化“五种能力” 打造“五型专委”
近年来,凤庆县政协以强化“五种能力”为抓手,聚力打造“五型专委会”。
淬炼履职过硬本领,构建学习型专委会矩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训核心内容,每年至少组织1次集中培训,以“线上+线下”模式深化委员读书实践活动。市政协十届常委会履职以来,共开展集中培训5批次,参训委员达1006人次;以机关读书会为依托,固化周二、周四学习日制度,由各专委会轮值主办政协讲堂16期、机关读书会225场,将“学深理论、弄懂业务、查摆问题、对标提升、谋划落实”作为读书会核心议题。
筑牢组织规范化根基,建设标准型专委会体系。设置7个专委会,合理核定专委会主任、副主任职数,明晰岗位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压实“一岗双责”;持续巩固拓展委员联合党委“一入二建三联”改革成果,建立完善专委会党组织和工作机制,设立了7个专委会委员党支部,联系82名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123名党外委员;制定《调研视察工作实施细则》《提案工作条例》等制度规范,围绕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重点工作细化流程标准。
激活干事创业动能,塑造实干型专委会品牌。探索在全体会议期间开展界别协商、在调研工作中开展对口协商,由专委会组织相应界别委员集中建言;持续深化专委会工作“七个一”、界别工作“五个一”活动,深度参与县委“三比三看”和“三个一千”行动;坚持党组牵头抓总、总支部发力、专委分工协作、党员干部全员参与的党建工作机制,开展机关“大练兵、转作风、善作为”行动。
提升统筹协调质效,彰显服务型专委会职能。实行按专委会委员分组联系机制,及时向委员推送最新政策内容,定期通报信息工作情况;健全完善“主席会议成员联系专委会、专委会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以各专委会为辐射点,“量身定制”委员学习培训内容,打造“委员工作站”,将协商、调研、视察、监督等履职计划发送给联系的委员,为提升委员履职能力提供“零距离”服务,让委员提前调研、提前思考;通过构建“组织有依托、联络有渠道、履职有平台”的服务体系,将专委会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
强化团结协作效能,打造高效型专委会格局。坚持抓培训、抓调研、抓督办、抓宣传,不断健全全链条提案办理机制;打造院坝协商品牌,共开展院坝协商25场次,参与对象达1200多人,助推解决实际问题74个;深耕文史资料田园,共编辑出版文史资料28辑、人文丛书集画册3部,对近80年来的“滇红”历史编修入库,在文史资料基础上推出的《徐霞客在临沧凤庆十二日》系列短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永德县政协
构建“练兵”体系 增强履职能力
近年来,永德县政协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抓实“五个抓手”、提升“三种能力”,推动学习成果与“练兵”实效向履职效能深度转化。政协岗位“大练兵”的辐射效应持续释放,委员队伍与机关干部队伍履职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学习成效、实践成果与履职质效的有机统一。
搭建“三个平台”,拓展履职服务范围。以政协党建“321”模式为指引,依托“书香政协”讲堂,建立“党组引领+支部促学+个人自学”三级联动机制,打造常态化“练兵”平台;建立专委会季度活动机制,用好委员移动履职App、微信工作群等数字化载体,实现工作动态实时共享、委员意见即时收集;拓展委员工作室的联络功能,创新建立历届离任政协委员“六个一”联络服务站点,实现每位委员对固定联系的界别群众开展联系活动,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贯穿各项履职工作全过程。
坚持“五个抓手”,构建多维“练兵”体系。以“‘书香政协’讲堂+专题研讨+个人自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履职实践深度结合,累计组织“书香政协”讲堂活动60期;开展“人人动手写文章・共同商量改文章”活动,每篇文稿必须经过“选题指导—初稿撰写—集体修改—成果转化”流程,不断提升以文辅政能力;深入开展“书香政协”活动,开展“好书分享”活动5期,推动政协委员与机关干部将读书收获转化为履职思路;聚焦政协党建、院坝协商、“双推”协商活动、公文写作等重点内容,每年至少举办1期高质量的学习培训班,促进政协委员与机关干部实现履职能力与政策把握水平“双提升”;通过调研视察、社情民意信息、提案征集等渠道,推动每人每年至少提交1条好建议,着力提升建言资政能力。
提升“三种能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挖掘委员专业优势,选拔15名“委员名师”、10名“示范委员”,开展“委员共读”“委员讲堂”“廉政课堂”等特色活动9场次。培养1支数字政协解说员队伍,在政协履职展厅生动展示政协工作成效;坚持“一年一鉴”编撰出版《永德县政协年鉴》,注重调研报告、提案撰写、新闻稿件等写作能力训练,提升稿件逻辑严谨性与政策解读精准度,23名政协干部在省、市媒体发表稿件400余篇;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紧扣永德县重点工作领域,在菌草、坚果等产业发展上扎实履行助推职责,体现政协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