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是世界茶树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分布着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全市有野生茶树群落80多万亩,茶组植物4个系8个种。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209.3万亩,产量17.2万吨,茶叶综合产值356亿元。凤庆、临翔、云县连续4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临沧境内有世界上最粗壮、最古老、树龄3200多年的锦秀茶尊;有“古茶树种类世界第一、古茶树数量世界第一、种质资源科考价值世界第一”的云县白莺山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有云南大叶种茶发祥地冰岛、昔归古茶园;有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抗性最强的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滇红茶制作技艺等。“滇红”“冰岛”“昔归”“忙肺”等茶品牌享誉海内外,“五彩澜沧江”和鲁史茶马古镇、滇红第一村等景区、景点吸引着各地客商。不可复制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是临沧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条件。
但是,全市在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统筹不到位。缺乏统筹茶旅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管理机制,区域融合度不高,相互拼山头、拼古树,以龙头企业牵引,整体性规划、品牌化打造、高端化发展的路径还不够明晰,优质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协同发展不紧密。茶叶和旅游相关领域、专业、学科协同发展不够;茶叶种植、制作、营销、旅游规划等经营管理人才不足;覆盖区域的大规模、连续性茶事活动较少,上下游衔接不顺畅;部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区域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和新的旅游中心协同发展不够。三是品牌效应不明显。名茶资源、公共品牌、茶旅融合发展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产业小产值、大品牌小市场”,部分茶企做品牌、带初制、连茶农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无序竞争、不良竞争、企业内卷等现象突出,“天价茶”“9.9元包邮”屡见不鲜,产品真假难辨,地理标志产品“边际效用”递减。四是潜力挖掘不充分。部分茶企更注重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内涵,茶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全局性、长远性、可持续性不足;历史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人培育、非遗产品影响力等挖掘研究零散,深度、广度不够,茶文化外溢效应不强。五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名茶山头综合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茶马古道需要修复,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瞄准路径抓规划。把茶文化旅游作为临沧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建设,编制以澜沧江流域为主轴,古树名茶为引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茶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丰富“五彩澜沧江”的内涵;打造锦秀茶尊——凤庆滇红——云县白莺山——临翔昔归——双江冰岛等古树名山茶旅精品线路。通过与市外“老班章”“景迈山”等茶区串珠连线,与“有一种温度叫临沧”联动集成、协同协调、一体打造,形成“聚合”效应。
第二,协同联动强品牌。着力提升茶文化旅游龙头企业牵引能力,组建临沧名山名茶企业联盟,集中打造“勐库大叶种茶”“滇红茶”等“地理标+企业标”的区域公用品牌,有效避免无序竞争,提升品牌公信力;策划包装临沧茶旅IP,通过茶事节庆活动、拍摄电影、电视剧讲述茶故事等方式,挖掘茶潜力、宣传茶文化,形成现象级宣传热点。
第三,完善要素增动力。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通过打通堵点、提质改造、联营联运等方式,建设内连外通、通江达海、主支线贯通的古树名山综合交通网络;同步推进茶文化、茶体验、茶庄园、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第四,强化招商拓市场。树立临沧茶都是好茶的理念,通过与周边州市和北方城市搭配游、补贴游、互补游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游茶山、看茶仓、品茶香,感受18.5℃的温暖;通过招商引资、聚才引智,开发茶乡生态游、茶工艺体验游、茶马古道探险游、茶禅茶保健休闲游、茶文化研学游、茶树风情游等茶旅融合新产品,市场化做好“旅游+”的文章,不断创新业态模式,守住青山、点绿成金,真正让“世界茶树发源地中心”成为各地客商的向往之地,成为临沧茶文化旅游的“明星产品”和旅游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