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义务创办女子小学第一人——张瑞华
发布时间:2024-10-10 20:00:00     来源:《临沧优秀巾帼人物——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阅读次数:23

                                                         义务创办女子小学第一人——张瑞华

张瑞华,1904年出生,原籍四川,后随家人迁居云南昆明。她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昆明昆华女子中学。丈夫杨在渭(1899-1962),字文谷,镇康(今永德)县德党镇上寨人,昆明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先后任县常备大队长、县财政局长,1924年当选为云南省第四届议员(镇康县首位),1932年任县保卫常备大队大队长,1935年当选为镇康县参议会议长,滇西抗战时期,在友人张浩多次邀请下,出任县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主任,参与抗日救亡工作。

张瑞华与杨在渭相识于昆明,两人相爱结为夫妻,1925年儿子杨新吉在昆明出生。1926年,她随丈夫携儿子,不怕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回到了的偏僻边远、经济文化落后的镇康县生活。到家后,她才知道杨在渭已娶过两个妻子,并有5个孩子,她已是第三任妻子。她和丈夫虽然都是读书人,也有很好的感情基础和爱情结晶,但丈夫未曾告诉过她家里的这些情况,始料不及的现实还是让张瑞华猝不及防,痛苦、伤心、失落一时涌上心头,加之农村婆婆与城市媳妇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常常使她陷入矛盾、苦闷之中,是消沉逃避现实,还是理性面对人生?远离父母、身在异乡、带着小孩的她勇敢选择了后者,走出了一条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新路。

640 (47).jpg

张瑞华丈夫

当时的镇康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思想及为突出,女子读书甚少,贫苦农民家的女孩更是没有机会和条件读书,广大妇女依然处在被歧视、欺凌、甚至蹂躏的苦难之中。张瑞华是一位心地善良、体察民间疾苦、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面对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残酷现实,她决心冲破世俗偏见,和丈夫一道自筹资金义务创办女子小学,尽自己的能力,改变女子不能入学的社会现实,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

开办女子小学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是生源问题。为此,张瑞华不辞辛苦,跑遍了德党上寨的家家户户,苦口婆心动员、耐心细致讲解,向人们宣传女孩上学的意义,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通过她苦口婆心的不懈努力,一些家长和孩子受到了鼓舞、打消了顾虑,愿意进学校接受教育。生源问题解决后,她又着手解决校舍问题,在上寨商量了一户人家的菜地,建盖了一间草房,制作了简易桌凳,为开学作准备。1927年9月,镇康历史上的第一所女子小学诞生了,30多名女孩破天荒地走进学校,开启了当地女学教育之先河。

办女校是张瑞华在镇康的人生决择和精神寄托,女校创办的头几年,她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教书育人、学校管理等都由她独自一人承担,为了办好学校,她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实际,除开设语文、算术、音乐、图画课程外,还结合女生特点开办刺绣课。她上课认真生动、态度和蔼可亲,教育学生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是一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尊重、信赖的好老师、好校长。

640 (48).jpg

张瑞华儿子全家照(定居台湾)

由于学校是义务办学,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学习用品,当地女孩读书的风气日益提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多,1928年学校发展到两个年级50多人。为了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张瑞华又与下寨一户人家商量,借了一间房子做教室之用。女子小学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离学校较远的女孩也慕名前来就读,1930年学校发展壮大到4个班,学生达70多人,教室、教师已无法满足需要,学校迁到了德党街通民巷,这时,张瑞华才聘请了新教师,结束了她一人独撑学校4年的历史。由于学校越办越好,1932年,时任镇康县长的纳汝珍将两个女儿都送到女子小学就读。

办学期间,张瑞华除教授文化知识、传播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外,还时常让丈夫杨在渭到学校演讲,宣传妇女缠足的危害和放足的意义,勉励学生勤奋读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640 (49).jpg

女校学生杨知(退休教师)

1935年,年仅32岁的张瑞华因病去世,一个从昆明省城到边远山区传授知识、播撒文明种子的女性,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学校、学生,离开了她年幼的儿子,永远留在了镇康的青山怀抱。她亲手创办的女子小学历时9年,为镇康培养了首批有文化的女性,1937年女子小学撤并为县立高等小学。

希望后人永远不要忘记:是张瑞华打破当地女子不能入学的封建禁忌,为当地教育发展和女性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她象一颗播撒在贫瘠土地上的种子,不畏土薄地瘦、顽强生长、开花结果,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书写了载入史册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