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张玲芳:民国时期三位临沧女学先驱
发布时间:2024-10-09 21:00:00     来源:《临沧优秀巾帼人物——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阅读次数:25
历史长河,星汉灿烂,临沧大地,英才辈出。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有史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全市广大妇女修身、齐家、敬业、爱国,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建功立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力量,切实发挥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她们是各行各业的螺丝钉,默默地坚持职业操守,默默地尽职尽责,默默地闪光发亮。

为充分展示全市各行各业妇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感人事迹,记录下她们为临沧革命、建设、改革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事迹,保存党和政府给予她们的各项荣誉资料、佐证、奖品和实物,37位同志倾情书写,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收集资料、编辑出版《临沧优秀巾帼人物》一书,以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目的。

载入本书的人物是在临沧解放、建设、改革、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88位优秀妇女,用平实的文字,绘出巾帼不让须眉的亮丽风采,予人教益和启迪。出版此书,也是人民政协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引导各族各界人士、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发挥广大妇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半边天作用和实现临沧跨越式发展的独特作用作出的应有贡献。

                                      民国时期三位临沧女学先驱

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907年,伴随着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校章程》,教育为男子独享的局面终于被打破。1908年2月,顺宁县(现凤庆县)前清岁贡、顺宁官立高等小学堂副教员杨联芳牵头,创办了顺宁县公立女子小学堂(初等),开县内女子教育之先河。这与云南1908年初昆明创办的女子师范学堂(因创建之初无合格学生,先开办女子小学)几乎同步,这在当时全国来说都是起步较早的。女子学校的创办,使女子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不仅使女性争取到了教育权,造就了一批批知识女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就业权、经济权和婚姻自主权,冲击和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性别观念,对近代社会变革产生极大影响。

640 (55).jpg

中华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开始萌芽,顺宁知府张汉皋,重视女学教育和女教师的培养,1912年从县里选送3名女生到云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为县培养女教师,她们分别是杨贞洁、李云英和罗心云。本想搜集3人详细资料展示给后人,但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资料难寻,罗心云仅查到毕业后在顺宁县公立女子小学任过教员外,其他线索全无,故重点介绍另两位女学先驱。

杨贞洁——从女学生成长为女校长

杨贞洁,1898年出生在顺宁(今凤庆)县观音里(今大寺乡)岔河村的书香门第,父亲杨东海系前清文庠生,教过私塾,关心教育,1910年与乡绅禹金玉、禹金魁等人共同在家乡创办了义路小学(今岔河完小),并担任首任教师。同年,又与乡绅李鸿才等人创建文明街集市(今大寺街)。他从事多年教育,任过莽街高级小学校校长,是顺宁颇负盛名的文化人。杨贞洁从小受家庭熏陶,热爱学习,聪慧过人,当她被选送到昆明读书时,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

640 (56).jpg

民国初年的顺宁,由于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到昆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步行18个马站(一个马站约15—30公里不等,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才能到达。年少的杨贞洁,克服旧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和路途遥远的诸多困难,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昆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成为临沧首批外出求学的女学先驱。

4年的学校教育,不仅使杨贞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在思想、人格上获得一定解放,培养了独立自强的性格。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到顺宁女子小学任教,成为当地的首批女教师。在女校执教的几年里,她悉心教学、传播知识、解难释惑,为顺宁女学的兴起和发展、女性知识人才培养,为女性努力摆脱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压迫、束缚,重塑女性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做出了积极贡献。

1918年,她与本县青年杨可大结婚,后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手(杨可大是顺宁县的优秀学子,191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公费生班读书,1919年经考试审核被选派为云南省赴法留学生,后因国家终止赴法留学,已到上海的他北上北京,考入北京大学政法专业,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经广泛遴选,被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选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5年,云县扩充女子小学,县劝学所长张世卿派人赴顺宁聘请杨贞洁到云县女子小学任校长,她接受了聘请。

到云县女子小学后,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既当校长,又兼总务,并参加教学。当时临沧的云县封建习俗根深蒂固,入学的女生仍在缠足,上课时紧闭门窗不许外人偷看,放学后不轻易外出,有的书香人家仍以《女儿经》等教育女孩。为扭转和改变这种封建习俗和陈规陋习,她倡导放足、剪发,谆谆诱导学生,耐心劝说家长,经过她锲而不舍的努力,风气逐渐开化,女孩束缚逐渐解除,读书女孩不断增加,班级不断扩大。1929年,女校又开办高级小学一班,至此,云县女子小学由初级小学发展为“初、高两级小学”,女校在她的精心管理下,不断发展壮大。

640 (57).jpg

杨贞洁在云县执教长达16年,给学生的印象是既严肃又活泼。她所教的语文课,要求学生既要把握重点,又要熟背于心,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她认真批改,写得好的她进行点评表扬。她教学生查字典、描红本、练书法。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远足”,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她经常利用学生集合和课余时间,讲女性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教育鼓励女生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同样能做到。她还结合中国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世界上是一头狮子,但是,一百多年来由于贫弱,受到世界上其他列强凌辱,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这头狮子成为睡狮了,你们的责任就是要振兴国家,让她富强起来,让睡狮醒来,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再敢欺负我们了”。她治校严谨、团结教师、关心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女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杨贞洁所处的时代,教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微薄,她不争待遇、食宿在校、以校为家,始终致力于教育事业,专心培养人才,为女学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女学事业。她晚年生活清贫,1942年,44岁的她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杨贞洁44年的人生旅途,只是历史的一瞬,但在她生活的时代却创下了了不起的三个第一:选送到昆明读书,是县到省城求学的第一批女学生,毕业回家乡执教,是第一批优秀巾帼人物临沧女教师,到云县女校工作,是第一位女校长。

李云英——聪敏知性英年早逝

李云英,1895年出生在顺宁县观音里李家寨村。父亲李鸿才是前清文庠生,1910年加入同盟会,在家乡创办新学,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提倡和鼓励女子上学。她虽然出生于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清朝末期,但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秉性聪慧、勤奋好学,具有反封建思想,还是小姑娘时,母亲要为她缠足、穿耳,她极力反对,并巧妙地说服母亲,免受此封建礼教束缚。

640 (58).jpg

1912年她被县里选送到省立昆明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省城读书的几年间,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敢闯敢试。她英语成绩优秀,毕业时,曾有人聘请她到缅甸担任翻译,但因家里不同意而未果。她毕业后,先后受聘到红河的个旧、楚雄的元谋任教,三年后返回家乡顺宁县观音里,先后在乡模范学校、施家村国民学校任教,成为当地首批知识女性。她教学严格认真,歌声甜美圆润,态度和蔼可亲,深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

1923年,顺宁女子高等小学已函聘李云英到校任教,但她却在原学校上课的途中,因下雨路滑不慎跌倒,导致流产,经抢救无效,年仅28岁英年早逝。

三位女学先驱在历史长河中,为培养知识女性、破除封建习俗、促进妇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让我们永远记住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