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沧源县团结大队荣获省政府表彰
解放前,沧源自治县佤族群众世代沿袭着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放火驱兽的原始生产方式,致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频发。1955年,毛泽东同志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要求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山。1978年邓小平同志又从战略高度号召全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沧源自治县团结大队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从1956年到1981年开展起了为期25年的植树造林群众运动。团结大队在沧源自治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领导及支持下,彻底深入地在14个生产队280户1650人中进行了“四个大讲”“算两笔账”的造林、护林教育活动,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制定“谁造谁有”的林权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群众的利益;坚持“以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方针,科学植树造林。通过25年的艰苦劳动,团结大队基本完成了宜林荒山的绿化。共种植飞松、果松、楦木、杉木、核桃、板栗、水果等树种7990亩,天然林210亩,植树造林总面积达8200亩,森林覆盖率达23.41%,森林环境已形成,并于1976年成立了林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日渐改善着团结大队群众的生产生活:粮食生产逐年稳产增收,茶叶等经济林木发展起来了,烧柴的困难解决了,盖瓦房的木料也有了。团结大队不把荒山留给后代的爱林、造林、护林先进事迹多次得到省、地、县的表彰,1979年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解放前,团结大队由于深受国民党的残酷压榨剥削,上层头人的横行,穷苦人民过着悲惨的奴隶生活。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放火驱兽,严重地破坏了森林资源,造成“山高无柴烧,箐深无水喝,气候恶劣疾病多。大雨大灾一片荒,风调雨顺半年粮,地主头人似豺狼,逼得穷人逃荒走四方”。这就是原团结大队贫下中农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大队14个生产队280户1650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林业部门技术干部的帮助下,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用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通过1956年至今二十五年的艰苦努力,在荒山秃岭上营造了飞松、果松、楦木、杉木、核桃、板栗、水果等树种7990亩,天然林210亩。全大队有森林82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41%。茶园面积达800余亩。团结大队由于坚持了“以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方针。他们年年造林,年年护林。早期造下的人工林已郁闭成林,发挥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逐步解决了群众用柴烧柴等问题。从1977年起每年可建房木材50多立方米,烧柴300多丈。茶叶自给有余,每年交售给国家干茶41147斤。随着森林环境的形成,茶叶等经济林木的发展,社员群众第一次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板栗、松果以及苹果等。林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近三年的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万至125万斤之间,每人平均682至757斤之间,社员生活不断改善,新盖瓦房40大间、115格,47户社员第一次住进了新瓦房,初步改变了团结大队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深深体会到: 绿化荒山好处多 一、坚持定能改变面貌 1956年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团结大队及时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讨论,认识到团结大队农业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少肥、土壤瘠薄,根子就是没有林。要改变贫困面貌,首先要让荒山长上林木,向森林取水、要肥、改良土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1957年县农林部门调给团结大队飞松籽270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很高,干劲十足,几天早上就种完了。但是,由于他们祖祖辈辈没有种过飞松,结果出苗率只达20%。那时部分群众有些泄气,说:“团结这个地方,屙屎不生蛆,恐怕种不出树来。”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人也说:“青年人种不得树,谁种树,树长过人高就会把他欺死。”植树造林运动受到很大影响。 60年代初,上级党委和林业技术干部组织团结大队进行总结,通过总结找到了1957年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挖塘质量差,没有碎土,幼苗出不了土。不是团结不适合造林,更不能说是青年人不适合种树。1964年、1965年造林成功了,成活率较好。1964年全区组织荒山质量的交叉检查,团结大队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受到了表扬,鼓舞了干部和广大群众造林的信心和决心。20年来,团结大队始终坚持“自采种、自造林”的群众运动和“谁造谁有”的政策,全大队已造林7990亩。喜看一片片、一山山、密密实实的林木茁壮成长,来往过路的人赞不绝口,称赞他们改天换地,给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团结大队广大的贫下中农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就没有阿佤人民的今天。坚持定能改变面貌。” 二、充分发动群众绿化荒山 什么工作都要发动群众才能搞好,绿化荒山不发动群众更不行。为了充分发动群众,激发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团结大队坚持在干部群众中进行了“四个大讲”“算两笔账”的造林、护林教育活动。 “四个大讲”即:大讲绿化祖国的伟大战略意义;大讲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大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采种、自造林的革命精神;大讲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对支援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算两笔账”即:发展林业对改变阿佤山区贫困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直接作用的账;发展林业对改造自然,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农牧业生产发展间接作用的账。 通过“四个大讲”“算两笔账”,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提高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认识,造林、护林已形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把握住造林节令,必须集中劳力进行造林。团结大队就把每年的“五·一”“五·四”“六·一”节定为植树造林突击日,从七、八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参加造林大军。党员、团员、青年、民兵在造林运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革命造林、护林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断涌现。一次突击造林时,民兵赵惹茸的父亲得重病,同志们多次劝他在家招呼,他豪迈地说:“造林是大事,我们在不能把荒山留给后代!”当他造林结束回家时,他父亲已经死去了。赵惹茸并没有半点怨言。八岁的小学生尹泽民在一次种树时被锄头挖破了脚,老师叫他休息,他坚强地回答:“解放军叔叔在战场上不怕流血牺牲,我只挖破了脚了一点,不算什么!”团结大队就是依靠这样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群众,把荒山秃岭一个又一个地绿化起来。团结大队爱林、造林、护林的先进事例多次得到省、地、县的表彰。 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 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保障。由于树木生长时间长,必须端正贯彻执行林业方针、政策、法令,而且要长期稳定。团结大队从开始造林就认真贯彻执行“谁造谁有”的政策。大队统一组织大队附近的生产队,在造林突击日,领导带头突击造林。二十多年共造林7990亩中,属于大队所有的6900亩,占86.36%;生产队所有250亩,占3.13%;社员私有840亩,占10.51%。现在团结大队的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为实现造林成林成材,团结大队于1976年办起林场,固定劳力5人。林场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全大队的森林,发展经济林、水果林。抚育间伐的木材,收入归全大队。林场人员的口粮由大队留粮供给每人1000斤,报酬136元。1977年起,每年能间伐木料50立方米,烧柴340丈。1977年至1982年间伐木料收入款4330元。 团结大队的森林,由于开始造林就明确贯彻执行“谁造谁有”的政策,林权界限一直很清楚,有利于森林的管理保护。 (本文为1982年12月28日临沧地区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献计献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