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杨老三:难忘的“11·6”大地震
发布时间:2024-09-10 20:00:00     来源:《临沧探索与实践——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阅读次数:24

难忘的“11·6”大地震·


杨老三   

1988年11月6日,云散天晴,晴空万里,阿佤山景颇山寨、傣家竹楼依然那么宁静。星期天,对农民群众来说,是可喜的一天。而对机关干部厂矿职工更是难得的一天,他们经过一周的劳累之后,要利用这难得的一天,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或亲朋好友,到街上、到野外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以便驱赶全身的疲惫,更好投入新的一周的工作……

傍晚,辛劳一天的村民们正围坐在火塘边,烤着火,抽着烟,享受着天伦之乐,县城电影院放映着电影,街上夜市热闹异常,家家户户在客厅正集中收看电视剧,我本人正在县委组织部办公室看书学习。突然间县委办公楼整楼摇晃,人站立不稳,灯全熄灭。虽然过去未经历,但我已意识到发生地震,立即扶着楼栏杆慢慢下楼。县委办公楼是只有两层的瓦屋面老式木板楼,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在二楼的南角。我下到办公楼大院时,全城一片黑暗,只听见众人的叫喊声。我家住处离办公楼300米左右,我回到家,门是开着的,家里无人。此时是21点3分,在澜沧战马坡附近发生了7.6级强烈地震,严重波及耿马,部分建筑物倒塌,紧接着12分钟后,就是21时15分,人们尚在慌乱之中,突然耿马上空又是蓝光闪过,山崩地裂,地动山摇,倾刻间房屋倒塌。此时,我从家返回到路边,我家前方速鸿增家的后院围墙也在响声中倒塌。我去到县委党校,看到我们家人和住县委会宿舍区的一部分人和县水厂、党校的人全部集中在县委党校球场上,因多次余震人们始终感到不安。天空灰尘飞扬,地上一片黑暗,山崩地裂,巨石滚滚,喷沙冒水,长达13公里的公路路面断裂,路基下沉、河水被堵。耿马坝40公里地带地表拉裂变形,耿马大街出现一条长1000米、宽20厘米的裂缝,通信、供电供水和交通中断,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机关、学校、农村、工厂、商店、医院等单位房屋毁于一旦。这就是在耿马自治县的北纬23°23′,东经99°36′,四排山乡关弄村附近发生的7.2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裂度范围8-9度。

640 - 2024-10-18T173844.673.jpg

发震中心芒翁村被夷为平地

大地在颤抖,山河在呜咽。这是一次少有的双主震余震型叠加强震。两次叠加强震使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全县所有的乡镇、农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重灾区是四排山乡、贺派乡、芒洪乡、大兴乡,耿马镇、勐撒镇、耿马县城和华侨农场。据统计,全县伤亡人数266人,其中,死亡12人,重伤52人,轻伤202人。全县受灾人数31253户1602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2%。全县95%的房屋损坏,一半的房屋倒塌,共计毁坏房屋面积288.98万平方米,尤其经济、文化和固定资产密集的县城最为严重,街面手管局的两幢四层楼房夷为平地,商业部门、金融部门、卫生部门等的营业设施被震为摇摇欲坠的危房,县城北部的建筑物、办公楼、职工住宅和农舍随滑坡下沉倒塌,整个县城除了具有抗震能力的电影院、档案馆等损坏程度较轻外,其余房屋不是倒塌,就是成为外伤内伤十分严重的危房,无法进行修复加固。就连古建筑结构的官佛寺大殿,木柱也七歪八扭,佛像断成几节倒塌,供佛教僧众赶摆的白塔仅剩塔基。“11·6”地震,各类房屋建筑损失4.37亿元,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财产损失达0.82亿元,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达5.2亿元。

640 - 2024-10-18T173850.324.jpg

震后第一夜的临时露宿

在严重的地震灾害面前,人们面对死神,没有一个畏惧。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地党政领导机关、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的关心支持下,耿马县委政府迅速组织起来,抢险救灾,恢复生产生活,军民并肩,在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奏响一曲战天斗地的壮丽凯歌。

在地震灾害的严重关头,党和政府对灾区十分关心。临沧行署、军分区领导于11月7日抵达耿马指挥抗震救灾工作,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发来了慰问电,9日,党中央、国务院发来慰问电。10日、11日地委书记杨发银、副书记俸清、专员李季兴等领导抵达耿马,慰问全县人民,指挥抗震救灾,深入灾区查看灾情。12日云南省慰问团副团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国栋率慰问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妇联主任赵淑敏,省民政厅厅长李彰,省总工会副主席于立德,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景阳乘车抵达耿马慰问灾民,查看灾情。12日中午解放军空军直升机空运救灾物资送达耿马。中央慰问团副团长、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带着宋健团长的亲切问候,风尘仆仆于12日夜抵达耿马,第二天一早慰问团同志就深入机关、学校和临时灾民安置点看望灾民,到临时医院看望伤病员,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慰问,赞扬了灾区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致、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艰苦奋斗精神。刚从美国旧金山访问归来的省委书记普朝柱于14日赶到耿马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并视察了遭毁灭性破坏的耿马镇、贺派乡和四排山乡。他看到灾区的干部群众在灾害面前经受住了考验,心里非常高兴,夸奖傣族、佤族是刚强的民族。普书记和县领导研究布置了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工作。15日国家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王宪辛、省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程彩霞等乘坐直升飞机抵达耿马查看灾情、慰问灾民,并向耿马县拨出100万元的预付保险补偿费,指导保险兑现工作。11月17日金人庆副省长受和志强省长委托,率领省政府工作组乘机抵达耿马,深入灾区,查看灾情,听取汇报,当时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讲了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方法步骤,并代表省政府向灾区人民、向参加救灾的人民解放军表示亲切的慰问和感谢。省委副书记聂荣贵、副省长赵廷光、陈立英,省人大主任李桂英等也先后到耿马视察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12月7日国务院派出以国家建设部抗震处高工刘志刚带队的建设专家组13人到耿马调查,10日,国务院派出以国家计委牵头的、由13个部委组成的云南地震灾区重建规划调查组的18位专家和省有关部门陪同的34位专家到耿马工作,随后省地矿局、省测绘局、省规划设计院、省公路局、国家和省地震局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也先后进入耿马工作。

640 - 2024-10-18T173854.872.jpg

1988 年 11 月 12 日,中央慰问团副团长、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视察灾情

1989年1月16日,省级13个厅局的领导和地委、行署领导100余人抵达耿马调查研究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事宜。1989年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省委书记普朝柱、省长和志强,成都军司令员傅全友陪同下,乘直升飞机于11时30分抵达耿马。随总理前来视察的还有民政部副部长崔乃夫、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商业部副部长傅立民、财政部副部长刘仲藜、国务院副秘书长李世忠、中国烟草公司总经理江明。李鹏总理一行走下飞机就和临沧地区、耿马、双江、沧源自治县的领导一一握手,并在耿马县委书记李启运、县长金桂兰、人大主任尹尼拉、政协主席俸应和等领导陪同下视察了遭受严重地震的政府大院、城关完小、医院等单位,询问了有关情况。路过之处,各族群众向总理挥手致意,高喊“总理好!”“感谢总理关怀!”李鹏总理向群众亲切挥手致意,向群众问好。离别时再三勉励大家,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640 - 2024-10-18T173858.526.jpg

1988年11月7日0时5分,耿马导航站与省民航局恢复联系,向上级报告耿马遭受大地震

1988·11·6地震和1989·5·7地震相继发生后,中央慰问团、视察团、国务院灾情调查组、建设专家组等29批216人次,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领导、省级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及省属各厅局领导共213批1307人次到耿马。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确立了耿马的抗震救灾的计划方案,至此,拉开了全县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序幕。广大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人心。“11·6”两次大震来袭,在当时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1点56分,县委书记李启运、县长金桂兰、副书记桂光明、曾月桂、副县长俸国民、周秉元、政法委书记吴自华、宣传部长王毅、县委办、政府办、计委、经委等领导不顾个人安危,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白马塑像前的街头花园,大家简单碰头,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了解灾情,抢救伤员,安定人心;二是抢修通讯设备,立即向上级报告灾情。随后县委领导乘坐宣传车,李启运同志用车载广播沿路呼唤:“刚发生了大地震,请大家不要惊慌,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各位领导要注意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好社会秩序,县委还在!政府还在!我们正设法和上级取得联系。”短短的几句话,给灾民以无比的温暖和战胜灾害的信心。没有受伤的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互救自救,看守好国家财产。11月7日零点10分,耿马导航站首先与省民航局恢复通话,导航站立即代表县委、县政府请省民航局代耿马向省委、省政府报告耿马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情况,并请省政府通知临沧地区邮电局、林业局所有电台开机,以便联络,耿马约定时间是7日1点整。到1点15分,耿马邮电局的电话恢复通话,政府办公室主任杨树森向临沧行署副专员杨学梁作了震后第一次正式报告,详细报告了两次地震的情况及县委、县政府碰头的精神、决定及所采取的紧急措施。杨学梁副专员听完汇报后,根据行署领导研究的精神,要求耿马县立即抢险救灾,并提出了6条具体要求。根据杨学梁副专员的电话指示精神,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领导于7日1点30分在宣传车上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李启运书记任指挥长,金桂兰县长任副指挥长,县级班子成员为指挥部成员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分别组织办公室、安全保卫、救灾物资调供、通信交通联络、医疗救灾、灾情调查等五组一室。8日指挥部在县人武部院场召开指挥部成员和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紧急会议,一是通报灾情;二是宣布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名单及各组室负责人;三是要求各单位立即解决好灾民遮风避雨栖身地方,克服灾难带来的各种困难。会议结束后立即分头开展工作,在无房可住的情况下,县指挥部在白马花园露天办公,领导和指挥全县的抗震抢险工作。指挥部成员和工作人员不顾余震危险,不分白天黑夜,日以继夜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深入村寨、单位查看灾情,安抚灾民,看望伤员,调运物资、安排生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先重灾民后轻灾民,先五保户、困难户后其他群众,先群众后机关干部,先农村后城市,先学校和商店后机关临时办公”,和“能避雨御寒,能基本上生活,能基本就医上课”的精神,结合耿马地震后的实际,部署了迅速恢复教育、医疗、商业、水电和群众生活的措施。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校就在防震棚中复课,商业恢复营业,供电、供水、通信也恢复,灾民住进防震棚,机关工作人员在简易办公用房开始办公。第一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640 - 2024-10-18T173902.618.jpg

抢救被埋手管局大楼国家财产

抢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突如其来的地震劫难,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人们思考和研究。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都迅速组织人员投入抢险救灾工作。11月6日第一次大震中,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立即将住院部楼上的几十名病人、躺在产床上的产妇连着产床一并抢救出来,转移到空地,防止了第二次大震可能造成的伤亡。公安部门监舍被毁坏,人犯惊恐万状,公安干部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将人犯撤出牢房集中到球场看管,并于7日上午将112名人犯安全转移离开耿马。接着又迅速抽调驻耿马武警干部26人、公安干警57人投入了紧急抢险和重要部门的保卫工作,维持社会秩序。

640 - 2024-10-18T173906.545.jpg

1988 年 12 月 13 日,运送救灾物资的首批直升机降落在耿马中学运动场

喜讯像和煦的春风在耿马上空飞扬,给灾难深重的灾民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力量。7日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92团一个分队120人、孟定农场省武警总队45人、武警临沧支队孟定机动中队34人及驻耿马雷达部队快速就位投入抢险。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者阴山主攻团35105部队官兵135人,不顾余震和道路的阻塞,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于11月15日进入耿马,就组成17个突击队于16日奔赴抢险救灾岗位。15日中午成都军区参谋长陶伯钧少将、云南省军区司令员王祖训少将,驻云南某集团军政委简友明少将乘直升机抵达耿马指挥布置抗震抢险工作。部队和武警分别进入耿马镇、四排山乡、贺派乡、芒洪乡和县城的有关单位后,以压倒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以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干部、职工、群众一道,冒着余震和危房倒塌的危险,到倒塌的粮仓抢救粮食;到商品仓库、门市抢救国家物资;拆除危房,建盖急需的教室、医疗简易防震棚;抢修因震后下雨塌方的公路;安排指挥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直升机起降。部队和武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640 - 2024-10-18T173910.048.jpg

救灾物资及时分发给受灾群众

军爱民,民拥军,抗震抢险中到处体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场面。93团到111个单位抢险,各单位都安排人民群众为抢险部队烧开水送茶点,中小学组织师生帮助战士洗衣服、补袜子,工休时联欢,县妇联组织各界妇女为部队洗衣服被子2975件,补衣裤被子788件,送袜垫1300双,送柴6289斤,菜500多斤,芒抗村公所妇女主任刀淑英组织给部队放电影两场。为表达各族灾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各单位向子弟兵赠送了56面锦旗,县医院还给参加建立简易住院部的93团二营六连建立军民抗震纪念碑。12月1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军民联欢和欢送大会,21日上午耿马城万人在大街夹道欢送部队离耿归营。军民并肩抗震抢险工作从此告一段落。

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地震后,从11月8日开始,四川、贵州、陕西等22批83人次,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德宏、保山、红河及安宁、瑞丽、易门、禄丰、五华区、西山区等地、州、县、市的慰问团42批733人次,及本地区兄弟县的党委政府,带着省内外各族人民对灾区人的深情厚意,带来了大批的物资和捐款,到达耿马表示支援和慰问。随后各种救灾捐赠物资也经省、地两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分发,源源不断地运到耿马,解决了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从道义和物质上,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地震后首要的任务是安排生活、恢复生产。震后没有几天,黑云笼罩的耿马上空时而倾盆大雨,时而细雨绵绵,正值初冬季节,气温又骤然下降,灾区人民如同雪上加霜。根据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县指挥部把生活安排的重点放在保证灾区人民的吃穿住问题上。中央、省地拨来1095万元的救灾专款和救灾物资。县指挥部于11月15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制定了七条应急措施。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安置解决了度雨季、防大疫、灾民缺粮和人畜饮水等问题;供电、供水、邮电通信基本恢复;商业、医疗也在简易房中正常营业;中小学校在简易棚中全部复课;耿马华侨糖厂通过抢修按时开榨,其他工矿企业也恢复了生产;各族人民思想安定,精神振奋,积极投入到恢复生产之中。

640 - 2024-10-18T173913.534.jpg

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抵耿马

重建家园,是耿马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首要艰巨任务,在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后,根据省委、地委“组成两套班子,实行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恢复重建”的指示精神,及时调整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组织机构。县指挥部根据中央、省确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优先安排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行专员负责制”“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先抓恢复,后量力发展”等原则,正式拉开了重建家园的序幕。

640 - 2024-10-18T173917.262.jpg

耿马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国家建设专家组、省建委组织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论证,确定耿马县城重建方案是“原地重建、避开滑坡,向南拓展”,提出了《关于耿马县城震后恢复重建的报告》,经过6次专家论证会、两次省政府领导参加的决策会后,省政府批准了耿马城重建总体规划方案和实施步骤。根据省地安排的恢复重建计划和省领导的指示精神,在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建设规划组,执行省确定的“四个统一”要求,开始了县城的重建工作。

经过37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终于平出了新区的场地,拉出了4条宽广大街的轮廓,为全面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县指挥部按照上级下达的民房重建和22个系统、606个项目,按照“先群众、后干部;先农村、后机关;先教育、服务行业,后行政单位”的原则,先后四年时间完成了全部项目,取得了巨大成果。完成了25323户的农村民房重建。此项目,国家补助900万元,群众自筹733万元,投工投劳216万个,捐款1089万元,合计2731万元,灾民全部住进了新居。全县22个系统,完成了606个恢复重建项目(其中,教育系统134个、卫生系统33个),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和省财政补助款1.94亿元,厅局各系统倾斜2.4千万元,地县财政和企业自筹2.5千万元,向银行贷款2.3千万元)。完成9座水库,5座电站和25项人畜饮水工程,被毁坏的农田水利设施全部恢复。完成了海孟、羊耿公路主干线修改造(这部分投资不含在总投资中),改修了县乡公路,使交通条件更加改善。新建贺派机制砖厂和县城自来水厂各一座。华侨农场、重灾乡镇、耿马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完成。被震毁的旧街道全部重新修复,大街两旁的房子全部修复,并进行抗震加固。整个街道两边的房子,都和新盖的一样。耿马县城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融边陲风貌、民族风格、经济贸易、抗震防震为一体的崭新城市。1992年底庆功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重建家园工作圆满完成。

耿马“11·6”地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省、地有关部门和全国人民、以及国际友好团体与人士的关怀支持下,全县各族人民,各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指战员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个方针,三条原则”,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勇敢的耿马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致力于边疆民族经济发展,战胜了“11·6”地震和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困难,使耿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驶向快车道,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899277万元,农业生产总值487816万元,工业生产总值689764万元,财政收入60948万元,边贸进出口总额140921万元,粮食总产量121006万吨,人均收入10440万元。41年来,耿马县和全国一样,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