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秦裕福:亲历亲闻镇康县以勤工促俭学
发布时间:2024-09-03 20:00:00     来源:《临沧探索与实践——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阅读次数:27

亲历亲闻镇康县以勤工促俭学·


秦裕福   


198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镇康县勐堆乡蚌孔村老沈寨任教,那是一所一师一校的学校。当时学校有2间校舍,一间是瓦屋土基墙,另一间为茅屋土坯墙的小简易房,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在当时也算是乡村办学条件比较好的小学校了。村子里有28户农户、人口108人。我到任后,当年招收一年级学生15人;第二年招收学生7人,在校学生达22人;第三年招收学生10人,在校学生达33人,适龄儿童达到100%入学。学校有包谷地3亩左右,有一个小型养鱼塘,有1.5亩茶园,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就仅靠这1.5亩的茶园创收。我带着学生整理茶地,摘茶施肥,买了一口大铁锅,领着学生加工茶叶,卖给茶叶收购站,勤工俭学的条件就这么简单。从1982年起,每年茶叶收入就有100元钱以上,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是47元钱,100元的创收效益是很了不起的了。我用勤工俭学收入为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在那时,1本课本几角钱,一本作业本几分钱,这样完全实现了学生课本作业本全免费。我们还购买了100册连环画书,丰富学生业余活动内容。购买一套理发工具,为学生理发,整理卫生。还购买了篮球、排球,为学生体育活动改善条件。平时,我还组织学生栽花种树,绿化校园,养鱼、种包谷,丰富勤工俭学活动。慢慢地学校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当地群众也很支持和称赞。这些做法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1983年,学校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我也有幸地参加了由县教委组织到省城昆明参观省教委举办的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展览。

1985年,我调离学校,到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全县学校的机会也就很多,经常到一些学校进行检查调研,我目睹了木场中学科学种植高产油菜、小麦示范田的情景,参观过军赛乡忙吉利完小、军赛完小的橡胶种植园,聆听过有关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汇报。这些场面,都展现了镇康县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真实风貌。

2004年,我被调到镇康县教育局工作,任教育局机关党总支书记,联系过一段时期的学校勤工俭学。当时,国家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基本上由政府负责,学校勤工俭学除了开展一些公益性劳动和服务活动外,主要围绕养猪种菜方面发展。教育部门对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强化各项管理,在经费投入上,也是不断加大力度,在建猪舍、建基地、办产业等方面给学校进行必要的投入支持,保障了全县各学校积极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勤工俭学活动。勐捧中学建起“两塘、两圈、一园”的规范种养殖基地;勐堆中心校借农田开发洋芋、蔬菜种植,借场地建食用菌养殖基地;凤尾福和希望小学,通过养猪种菜,实现食堂肉油100%自给,蔬菜自给率达40%。学校除每月宰杀肥猪外,每年冬季,还集中宰杀4至5头肥猪,教师带领学生腌制腊肉、香肠,进行储藏,把勤工俭学成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学校勤工俭学不仅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了以“育人”为中心的要求,而且在不同时期为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