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张文光:在危机中赢得转机的凤庆烤烟
发布时间:2024-08-25 10:00:00     来源:《临沧探索与实践——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阅读次数:28

在危机中赢得转机的凤庆烤烟 ·


张文光     


一、陷入严重危机的1998年

1998年是凤庆县烤烟生产陷入严重危机的一年,烤烟生产和烟叶销售困难重重,我耳闻目睹了这一艰难过程。

从1990年恢复种植以来,凤庆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烤烟产业发展,制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烤烟生产逐年稳步推进,一年好于一年。然而到了1998年,凤庆的烤烟生产再度陷入严重危机,1998年全县实际种植烤烟35099亩,占临沧地区种植面积的82.7%。诗礼乡、新华乡、鲁史镇三个万亩乡镇的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5.5%,占全区种植面积的70.7%,烤烟生产从育苗、整地、移栽、管理到采摘、烘烤都严格按当时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移栽后烤烟大田长势较好,全县从上到下都似乎看到了又一个丰收在望的年景,县内外打算种烟的地方有组织地或自发地到江北烟区考察学习,来的人一致认为烤烟产业前景光明,烟农增收有望,好多人都决心回去后一定要发展好本地的烤烟产业。

正当烟农热情高涨,茶余饭后都在说烟话、唱烟歌、议烟事,边烘烤边等待交售的时候,传来了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双控”(控制种植面积,控制收购产量)开始实施。全国全省烟叶生产过剩,供大于求,在收购时没有完全依照国家标准进行收购,整个收购过程中基本没有上等烟,有少数中等烟,多数为低次等烟,导致收购均价严重下滑。即使这样,县烟草公司到烟厂卖烟时,所收购的级别仍然达不到收购方的要求。下边烟农骂,上边领导问,这边收购难,那边卖烟难。实在没办法,县烟草公司约江北三个乡镇的三名副乡镇长亲自压车,跟公司一起去卖烟,实地感受卖烟难。县烟草公司销售副经理杨泽溪和销售科长刘振亚回来后讲,县长费根林亲自去到收购地跟收购人员座谈。费根林县长介绍了凤庆的烟叶生产情况后请求:“老百姓种烟不容易,对凤庆烟叶能不能适当放宽一点?”收购方答复:由于受当年烟草产业大气候的影响,只能按既定标准收购,来厂里卖烟的都一视同仁,没有放宽的余地。烟草业务他们只对企业,不对行政部门。

当时临沧地区属于烟叶收购的三价区,每担烟叶价格要比大理、保山二价区少40元左右,因为这两个州市都有自己的卷烟厂和复烤厂,40%的烟叶自己复烤和加工出售,所以价格补贴比临沧高,被定为二价区。一些烟贩子就用比凤庆收购价高出20%—30%的价格进行非法抢购。因高收购价的吸引,大部分烟农就把烟叶卖给了不法商贩,又或直接运到外地贩卖。当年田间估产烟叶总量是62782担,但凤庆烟草公司只收购到33772担,烟叶外流28956担,外流占总量的46%。收购量中中上等烟的比例只占20.1%,平均每公斤收购价格是3.89元,亩产值才是187.12元。这年县烟草公司严重亏损,绝大多数烟农更是因为种烟负债,发誓今后不再种烟。这些困难和问题反映到地委、行署,引起地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地委主要领导邵琪伟、县分管领导赵庆华、县烟办主任陈家军一行到江北烟区实地调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之后,当时行署分管烤烟生产的李国伟副专员带领地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凤庆现场办公,专题研究如何保护烟农利益和种烟积极性问题。最终决定每交售一担烟叶给烟农价外补贴40元,由地、县财政用烤烟发展基金各负责50%,共补贴给烟农148万元。虽然各级各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但1998年烟农还是元气大伤。烟农为了种烟,差烟草公司预购定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在当时对烟农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些烟农总结了一句顺口溜:“种烟本来就辛苦,反倒成了公司大债主。下年不管谁发动,不种不种就不种。”

这年,凤庆县烤烟生产陷入了严重危机!

二、濒临夭折中奋起的1999年

1998年的烤烟生产严重受挫,烤烟产业能否坚持下去,使各级党政领导心上冒问号,基层干部忧心忡忡,烟农谈烟色变,谈烟生畏,以焦虑不安的心情进入了1999年。

1999年是国家实行“双控”的第二年,也是凤庆烤烟产业发展面临生死存亡之年。县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析,有的提出凤庆不能再种烟了,越种烟越对烟农不利,越种烟财政投入越大,凤庆的财政经不住折腾了。有的持中立态度,种与不种都不反对。有的领导却看到了机会,认为凤庆必须种烤烟,如果凤庆烤烟在1999年夭折了,那凤庆今后要发展烤烟就是一句空话!要有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骨气,烟债还得种烟还!从走势上看,烤烟产业还是有较好的发展机遇的,一是收购价格上调了。上等烟叶上调到177.63元每担、中等烟叶上调到140.35元每担、低等烟叶上调到76.5元每担,提高幅度达1/3以上,整体调拨价格上调。二是国家“双控”政策获得成功,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市场前景变好。三是税率调整机遇。烤烟农特税附加由34.1%下调到22%,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比较有利。四是政策机遇。地区出台的14条扶持政策,更有利于烤烟产业的发展,如每吨复合肥新增补助300—450元,每吨钾肥新增补助400—550元,每吨地膜新增补助3500—4500元。经过反复讨论后最终形成共识,一致认为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谁能把握机遇顺势而上,谁就有希望获得成功。县政府领导班子决心抓住国家烟草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稳固发展基础,并在江北片区召开了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会议。会议对1998年的烤烟生产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安排部署了1999年的烤烟生产。由于1999年地区下达凤庆县的种植面积在1998年35099亩的基础上减少了14600亩,减少41.6%,县政府决定调整压缩种烟乡镇、种烟村、种烟农户,提出了“以提高单产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加效益为目的”的烤烟生产思路。提出了“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烤烟的地方优先安排;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群众种烟积极性相对较高,有一定种植优质烟叶基础的优先安排;水利、交通、能源等条件较好,有劳动力而副业门路较少的优先安排;科技力量较强,有一定开发能力和劳动者素质相对较好的优先安排;思想认识统一,领导重视,作风扎实,有开拓进取精神,对培训和发展烤烟产业尽职尽责的优先安排”的“五个优先”原则,果断将烟区从1998年的8个乡镇压缩为5个乡镇,从50个村压缩为36个村,从516个村民小组压缩为375个村民小组,从9148户农户压缩为5886户农户,并重点安排江北3个乡镇进行种植。

5个种烟乡镇会后对种烟面积进行落实,一是在最适宜区进行插牌定桩,按百亩社、3-5亩户划定种植区域。二是对规划区域内的面积到组到户到地块进行实地丈量。三是通过实地面积的丈量,召开各小组户长会议,对1999年的烤烟生产政策进行宣传,号召烟农走出1998年的阴影,以全新的姿态迎接1999年的烤烟生产,同时对划定区域内的种植面积以户签订落实。

要让群众打消顾虑、迎难而上并非一帆风顺、简简单单。1999年2月,鲁史镇金鸡村支书汤朝景带领工作组到红卫村民小组召开面积落实会议,正好赶上电路检修,没有电,只能在煤油灯下开展工作。工作组反复讲解、动员大家必须抓住1999年烤烟发展的新机遇,一定要从1998年的阴影中走出来。汤支书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规划区内涉及的农户一家都不能少,都要积极签订种植面积协议,签订方式以摁手印为准,摁好手印一户回家一户。”但红卫村的多数村民明确表态:不愿意种烟!会议僵持中,有一个李姓村民主动带头按手印,这使村干部又激动、又高兴。谁晓得,这个村民只是趁着光线不足“虚晃一枪”,只比手势不真摁,他沾着鲜红印泥的大拇指朝协议上摁下去,但不真按落。其他村民见了,就不约而同依次效仿。结果等最后一个农户按手印回家后,工作组看到花名册一下子懵了,花名册上无手印!由于当时已是凌晨,只得收工。第二天,年迈的支书只好带着工作组再走回头路,再次一家一户地做工作,重新签订协议,并对头天晚上发生的事进行批评教育。犀牛村阿坝路河小组有一位王姓村民,我们工作组在与他落实面积时,他说:“其他工作你们叫我做什么都得,就是不要叫我种烤烟。如果你们哪个叫我种烤烟,我就把他丢进犀牛小江。”古平村古平小组有位乐姓村民,他的承包地在规划区内,与他落实面积时他讲了一句这样的话:“烤烟啊烤烟,我不望你吃不望你穿,只是给工作队员一个喜欢。”这些花絮足以证明1999年烤烟前期工作的举步维艰。

尽管这样,各乡镇顶住压力,振奋精神落实烤烟工作。工作组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反反复复做工作,逐步把农户的思想认识统一了起来。工作上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对有意向的农户首先落实,对有观望心理的农户跟踪落实,对少数不种的农户由工作队员包户落实,对极少数坚决不种的农户划地落实,即划出该农户规划区内地块给其他愿意种烟的农户来种烟。通过艰苦努力,广大烟农逐步从不接受到基本接受再到接受,从抵着不种到有所行动再到全身心投入。

5个种烟乡镇中,金鸡村红卫小组全面完成计划任务,种烟效益明显好于往年,好于种其他作物,用他们的话说:“种烟比种玉米划算多了。”犀牛村阿坝路河小组那位王姓村民家烟种得好,卖得也好,收入不错,还问我们下年能不能给他多安排点面积。我们不禁想起当初他那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就问他:“会不会把我们丢到江里?”他笑着辨解:“你们听错了,当时我是说,如果你们不给我种烟的话,我就去跳犀牛小江。”大家只能心知肚明地一笑了之。总之,1999年的烤烟,不仅让工作队员喜欢,大多数烟农也相当喜欢!

这一年,凤庆的烤烟“人努力,天帮忙”,移栽进度快,移栽节令内全面完成了20500亩的烤烟大田移栽任务。最终收购烟叶28600担,平均单产1.4担,比上年增0.5担。面积和收购产量分别占全区的83.6%和82.4%,中上等烟比例比上年提高了24.32%。平均价每公斤6.39元,比上年增2.54元。收购总值915万元,比上年增280万元。实现税收292.8万元,比上年增83.8万元。实现了从危机中的奋起,使凤庆烤烟产业得以巩固发展,为临沧市发展烤烟争打下了坚实基础,否则的话,临沧可能再也没有烤烟产业了。有一年市烟草公司施荣经理到凤庆调研时感慨道:没有江北的烤烟就没有凤庆的烤烟,没有凤庆的烤烟就没有临沧的烤烟,临沧的烤烟产业得益于凤庆的巩固!这应该感谢凤庆的三位领导:第一个费根林县长,第二个是赵庆华副县长,第三个烟办第一任主任杨祖文。

三、首次突破亿元产值的2009年

2009年1月15日,全市烟叶生产工作会议在临沧召开,会议制定了全市发展目标,并对2009年烟叶生产工作作了安排。从2010年起,全市每年按20万担的速度增加,到2015年全市发展到150万担。

2009年2月4日,凤庆县政府召开全县2009年烟叶生产工作会议,会上,县政府与各种烟乡镇签订了2009年烟叶生产工作责任状。目标任务是:全县计划收购烟叶10.3万担,指导性种植面积3.4万亩,等级质量要求:上等烟达50%以上,中上等烟比例达85%以上,收购综合合格率达80%以上。配套政策有:烟草部门全额补助籽种,按合同每交售一公斤烟叶给予化肥补助0.5元,地膜补助0.1元,病虫害统防统治,每亩给予以物代资补助20元,特殊品种种植(红花大金元品种)每亩补助80元,预检袋每只补助6元,密集烤房新建每亩补助3万元,普通烤房(8×8市尺5台)新建每座补助1000元,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补助经核实亩产不足1000元的差额部分,烟农承担50%,补助50%。奖惩政策有:乡镇完成县政府下达任务的,2万担以上奖励领导班子5万元,0.5—2万担的奖4万元,0.5万担以下的奖3万元,每收购一担中上等烟叶奖10元,分配比例为乡镇60%,种烟村40%;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对领导班子分别惩3万元、2万元、1万元。工作措施12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落实面积签订合同;抓住节令、漂浮青苗;预整烟地、规范移栽;防治病虫、联防连治;加强管理、防灾抗灾;养足成熟、科学采烤;认真培训、加强指导;办好样板、示范推广;入户预检、提高纯度;平稳收购、严格专卖;认真搞好基本烟田地建设规划,及时上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建设。

2009年由于配套政策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烟农种烟积极性高涨,县政府又向上争取了一部分收购指标,全县实际种植面积为4.15万亩,收购产量14.0145万担,收购总值10002.8万元,平均单产3.38担,实现税收2200.6万元。这年凤庆烤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获得了烟农、企业、财政效益较大增长的可喜成果,开创了凤庆烤烟产业发展历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