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院坝协商> 协商经验
四场协商聚焦茶产业——镇康县政协助力茶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4-11-06 10:00:00     来源:镇康县政协 阅读次数:15

镇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茶叶生长的沃土。茶产业,作为镇康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对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茶产业进一步飞跃的瓶颈。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近几年,镇康县政协积极履行职能,依托“院坝协商”平台,通过四次深入的协商议事会议,持续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助力。

2024年,镇康县茶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9月底,全县毛茶产量达到8313.12吨,平均价格为38.1元/公斤,实现产值31676.21万元。精制茶产量达1432.06吨,产值高达14502.91万元,精制率高达17.2%。这些斐然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镇康县政协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助推。

640 (6).jpg

2021年,忙丙乡忙丙村拥有茶园面积1.4万亩,是全村的传统支柱产业。然而,茶园管护的缺失、茶企的量少力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一困境,忙丙乡党委与县政协紧密沟通协作,提出了构建“挂钩部门+茶厂+合作社+茶农”四方协同联动机制的建议。经过精心筹备,一场以“四方联动兴茶业”为主题的协商议事会议在忙丙村茶叶精加工厂顺利召开。会上,与会者踊跃发言,提出了提高茶树栽培种植技术、强化茶园生态化管护、提升茶叶加工制作工艺等宝贵建议。挂钩帮扶部门和茶厂也积极响应,表示将全力支持忙丙村茶叶产业的发展。会议最终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依靠科技帮扶培训、引导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宣传推广,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协议等,为忙丙乡茶叶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勐捧镇岩子头村以“勐库大叶种”茶叶品种著称,拥有3080亩古茶园生产基地,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然而,古茶园的保护和管理存在不足,冒充假岩子头茶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加强古茶园的保护和利用,2022年镇康县政协在岩子头村组织召开了“加强古茶园保护,打造名山品牌”协商议事会议。会上,与会者围绕古茶园的保护和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成立茶产业协会、制定生态品牌管理办法、完善配套设施等建设性建议。经过协商,会议达成了切实加强岩子头古茶园保护、着力打造岩子头茶名山品牌等共识,为岩子头村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勐捧镇包包寨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厚轴古茶树资源。然而,由于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古茶树保护不当等原因,厚轴茶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为充分发挥包包寨村的茶叶资源优势,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镇康县政协在包包寨村组织召开了以“助推厚轴茶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主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会上,与会者围绕厚轴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协商讨论,并提出了多项针对性意见建议。经过充分协商,会议达成了加大厚轴茶珍稀性和易危性的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协同联动工作制度保护厚轴茶和茶园生态环境、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和指导力度以及运用科技和文化赋能推动茶叶精深加工等四项共识,为包包寨村厚轴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2024年,镇康县政协再次在勐捧镇流水村茶树洼自然村的茶园召开了一场特殊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会上,政协委员、茶农代表、茶叶初制所负责人及相关部门领导齐聚一堂,共商茶产业发展大计。针对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县政协委员王恩磊提出了“共商茶业新标准,引领茶农促增收”的协商议题。经过深入讨论,会议达成了强化茶园建设标准化、规范茶叶加工标准化、探索运营机制标准化的三项共识,为流水村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地茶农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场协商议事会议,聚焦一个产业。在镇康县政协的持续关注助推下,镇康茶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1.22万亩,其中绿色认证茶园10.85万亩,有机茶园认证6.36万亩。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