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学习交流
促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域和园区聚集
发布时间:2024-12-20 18:25:14     阅读次数:19

【核心阅读】74,省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围绕“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主题开展协商议政。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银峰同志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域和园区聚集》为题,提出三点建议:一要突出产区导向,做强区域品牌;二要突出产品导向,做优行业标准;三要突出产能导向,做大产业规模。得到会议审稿组高度肯定,因李银峰同志参加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举办的全国各级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专题培训班(第145期),故把口头交流改成书面交流。

 

促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域和园区聚集

 

李银峰委员发言

 

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域和园区聚集,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带农富农目标的主攻方向。从当前农产品加工的情况看,还不同程度存在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企业引领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提三点建议:

一要突出产区导向,做强区域品牌。没有体现本土区域特色的“土特产”,就不是写着自己名字的“土特产”。我们应该把地理标志作为打造区域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推动农产品向优势区域聚集,不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使之成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地方名片、一面产业旗帜、一块金字招牌。如:临沧有澳洲坚果种植面积263万亩,位列全国之首、接近全球一半,但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众多初级产品没有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结果临沧自己的优势“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了其他地方的“土特产”,成了外地品牌的“嫁衣”,造成效益在外、税收在外、名声在外。目前临沧市登记地理标志17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件,但有的地理标志没有用活用好,导致有影响、叫得响的“土特产”还不足。建议省、市、县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培育、运用、保护工作机制,深入挖掘、梳理云茶、云咖、云果等全省特色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引导更多产地生产者多用标、多受益,推动地理标志转化运用,让更多云南地理标志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要突出产品导向,做优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土特产”,就不是高品质、高效益的“土特产”。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产品标准制定,保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全周期管理。如:凤庆县作为滇红茶的发源地,茶企众多,标准不一,品质不一,竞争无序,2021年以来,通过建立滇红茶产业联盟,先后聚集了茶企110户、初制所418个,链接了全县85%的茶农,管控了全县86%的茶园,统一了涵盖基地管理、鲜叶采摘、初精加工、成品质量、产品包装等8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和团体标准,保证了联盟鲜叶收购质量和数量的稳步提升,2022年鲜叶收购价在2021年基础上增长10%2023年收购价在2022年基础上再增长6%,其中春茶季鲜叶实际增长13.21%,入盟企业利税也大幅攀升。建议对类似产业基础相对扎实、发展势头强劲的农业产业重点关注,对有较强发展意愿且能起到示范带动的行业组织重点扶持,对区域品牌标准化体系重点打造,推进精深加工提档升级,让农民、企业和政府更多更充分地共享品牌增值红利。

三要突出产能导向,做大产业规模。没有上规模的“土特产”,就不是有市场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的“土特产”。我们应该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思路,优先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园区、产业集聚区在项目、资金、金融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如:凤庆县依托核桃“一县一业”政策支持,在产业园区组建有一批院士、专家领衔的云南省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同步建设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现已入园核桃精深加工企业22户、生产线39条,研发了19个系列80余款产品,走出了带动全县172万亩核桃聚集发展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建园时间短、前期投入大,产能和产值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全面释放。建议对此类势头正劲、前景广阔的产业园区纳入全省“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特色优势园区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鼓足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辐射功能,带动临沧800万亩核桃产业的聚集发展。

 

(本文执笔:张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