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双江自治县大文乡户那村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聚居村,近年来,由于该村拉祜族群众喝酒嗜好较为突出,导致该村案件频发、产业滞后、等靠要思想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双江自治县政协聚焦“小事不出村”,探索开展“两商”衔接,推动政协协商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引导户那村拉祜族群众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使“理性饮酒,健康生活”成为新风尚,取得了思想之变、产业之变、治理之变的良好成效。
“两商”衔接助推拉祜乡山之变
——双江自治县大文乡户那村协商议事会议典型案例
2022年6月29日晚,双江自治县大文乡户那村举行了一场议题为“远离饮酒、珍爱生活、发展产业,共商共建和谐户那”的火塘边协商议事会议。市、县政协委员6人,大文乡协商议事会议成员6人,户那村村民代表16人,以及与议题有关的县级部门负责人等共30人参加协商议事。本次协商议事会议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以《“村里男人酒后不干活,政协协商议事来解决!”》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点击量达20余万人次;《云南政协报》、临沧融媒体新闻社等媒体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做实商前调研,选题聚焦治本之策
大文乡户那村有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498户1816人,其中拉祜族481户1767人,拉祜族人口占97%,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聚居村。年初,双江自治县政协在该村调研中发现,拉祜族群众喝酒嗜好在户那村较为突出,部分群众酒后不干活、不抓生产,存在等靠要思想,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2021年户那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0元,是全县脱贫村中人均可支配收入靠后的村。酒后导致各类治安案件频发,2020以年来发生治安刑事案件31起,是大文乡治安刑事案件的高发区;因酗酒引发高血压、肾病、肝病、精神病等重病、慢性病人员达133人,病患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家长酒后不按时接送孩子上学甚至打骂孩子,给孩子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控辍保学任务最重的村;有的家庭酒后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酒后引发的社会、收入、健康、就学等问题,成为大文乡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和户那村社会治理的难点、产业发展的堵点、内生动力的痛点。为解决这些问题,县政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后8次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代表、社会贤达进行座谈,3次与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磋商,大家一致认为:解决户那的问题,治本之策是要远离饮酒。
二、探索“两商”衔接,议事找准突破之路
探索“协商在基层”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有机融合,在坚持协商议事会议由政协委员担任召集人和主持人的同时,按照群众代表达到50%以上的要求,把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成员作为协商议事会议协商主体。通过“协商在基层”与基层协商两类主体融合式开展协商,形成了“制定一个好的村规民约,让群众养成良好习惯;讲好一堂法律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课,提高法治意识和健康意识;开展一场多元文化活动,提振广大群众精气神;成立一支护村队伍,建设平安和谐村寨;抓实一项骨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五个一”的共识。通过群众亲身参与,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营造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良好氛围,丰富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为全县做实“两商”衔接积累了经验。
三、抓实成果落实,转化推动山乡之变
县、乡两级党委高度重视协商成果转化工作,县委办公室就协商意见进行了分级交办。户那村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村规民约》,将不饮酒、不闹事、学打歌、爱健康、讲卫生、干产业等措施纳入《村规民约》的规定事项,协商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由乡挂钩领导牵头,乡属机关站所干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负责,分片包干入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思想、产业、治理“三变”的良好成效,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思想之变。通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农村不良风气整治行动等,“理性饮酒,健康生活”成为广大群众的新风尚。成立5支75人农村文艺宣传队开展文艺展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自觉参加公益活动、自觉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一个干净宜居的绿美户那逐步呈现,群众内生动力空前高涨,“我要振兴、我来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调动起来。二是产业之变。紧扣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引导群众自觉修复烟区道路、沟渠和烤房,激发群众大干产业、发展生产的强烈意识,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优化。205户农户积极实施土地“小改大、坡改梯”项目,种植烤烟1800余亩,比去年增加1200多亩;与临沧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收购荞籽,发展烟后荞3000亩,稳定了烟区面积;组织农户就近务工、传承竹编传统手工技艺等,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大家过上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好日子。2022年户那村预计增收1100余万元,人均增收6057元,增速达34%,成为全县增速最快、增幅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三是治理之变。聚焦“小事不出村”,坚持以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为导向,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浓厚氛围,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民主格局,改变靠行政命令处理村务的状况。成立了1支24人组成的护村队伍,在完成轮值任务的同时,深入自然村、学校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汉语+拉祜语“双语”普法宣传和健康教育11场次,提高了群众法治意识和健康意识。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洁净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创建评比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自治、法治、德治、贤治”的乡村善治格局初步形成。
(推荐单位:双江自治县政协)